佳妮英评网 少儿英语 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摘 要]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主渠道与微循环的双重进路,其目的在于双重路径融贯中的价值理性认同的生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样态,对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渠道;微循环;认同;价值理性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理论逻辑出发,认识到高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作为承担着培养青年任务的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对于提升高校文化教育质量,优化校园文化氛围,保证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逻辑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价值理念具有历史实践性。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国高校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通过双渠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一些学校在逐渐加强双重进路的建设,形成了学校推动、部门实施、教师落实、学生认可的文化教育双渠道认知基础。部分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项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近几年全国高校建设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循环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在此基础上依托学校专业特色、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文化教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主渠道与微循环双重路径的推进正是为了依循价值理念的理论本质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理念保持其思想光辉与价值传承。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理念表征为人的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主体意识对于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生命追求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传承与文化传承中,个体把个体维度的“内在善”与“公共善”“整体善”联结起来,将个体的理性德性、民族的文明和人类的自由解放统一起来,在人的真、善、美的精神家园构建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人构筑自我生活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构建主体意识的独特精神世界,成为其主体意识日用而不觉的哲学思维。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理念诉求于融贯中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博大精深,需要高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的文化精神教育保证高校文化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受教育者文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微循环则是学校通过各类课余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内隐和辅助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首先,微循环发挥职能作用协助主渠道实现教育目标。微循环教育在各类文化活动中以隐性或细微熏陶的教育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学、社会实践、网络课程学习,丰富文化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方法,充分发挥日常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循环还承载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改善高校文化教育整体结构,增加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循环具有易疏通、效率高、范围广的特性。主渠道在发挥作用时需要紧紧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完善,并且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情况。而微循环教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能发挥耳濡目染作用,易于让学生接受。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关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追求的价值理性认同,其使命在于以人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借助各种教育载体与形式培育出理想人格,帮助青年学生确立高远的理想信念。

1.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主渠道的主体,把这门课设计好、教学好,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有效性。为此,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效果是当务之急。第一,规范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完善的课程、学分制度能够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性、完整性。这是实现课程教育效果的前提保证。第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金课”。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金课”,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文化课程教育质量。第三,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任务的教师,其自身文化素养和课程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事关课程质量、课程效果和教育成效。教师不仅要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还要有相应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真正发挥作用。

2.构建整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体系

通过建立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主渠道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要有课程改革创新理念。一是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要善于进行专题式的课程教学,变知识传授为精神引领。二是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因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教师需依据不同情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依据不同的思政课程采取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以思政课载体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三是加强专业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其一,高校对全体教师在专业课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要求,让教师们担起责任。其二,引导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担负起全员育人的职责。其三,提升专业课教师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使教师“身教”和“言教”实现统一。

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包含对资源的发现、丰富,也包括对资源的精选加工。通过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其以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需求的样貌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进而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首先,高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以适应学校特点、利于学生吸收的文化精髓,丰富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内容。其次,高校教师要特别注重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以准确的价值定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焕发新的生机,在教育过程中完成新的使命。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选、加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结合实际加工成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更好发挥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引领人们的社会实践

认识世界并不是目的,建构世界也并不是最终理想,如何去改变世界才是人类的最终追求。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必然在社会实践中去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自我改变并进而改变世界。

1.以校园文化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课程的牵引,还需要各类文化活动作为补充,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等院校,运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日常讲座、报告、论坛、班会、党团学习活动。高校开展各类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意的学术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学校可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哪个好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有关论坛、报告会、党团学习活动中,从中不断汲取文化精髓的养分。二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宣传教育。高校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网络教育,实现线上教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传授给学生。三是依托传统文化节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中蕴含着许多丰富、深刻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依托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各类纪念、教育活动。将传统节日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实现高校文化教育目标。四是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实现隐性教育。典型教育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借助树立学习典范、行为典范,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营造出全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2.建立课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推动学生日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鼓励和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课外学习的评价体系,使微循环有“硬指标”,使课外教育有课堂教育同等的效度,能更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微循环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学习的评价制度。把评价制度作为课外学习评价的规则、章程,使评价有据可依。二是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学习的评价方法。在不断评价学生课外学习的过程中,融合多种评价方式,确定一套具体、有效的课外学习评价方法。

3.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局限于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渗透到学生内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深刻的影响。高校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方法。一是高校要有顶层设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把握,保证实践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高校的实践教育要有相关制度保障。通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管理制度、人员制度、教学制度、活动制度等,让实践教育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三是挖掘通过实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高校要从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教师与学生的意见,挖掘出适合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文化教育水准。

4.建设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建立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需利用虚拟和实体两方面的环境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各个角落彰显。一是通过开展校园美化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融入校园建筑。以深刻且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建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与宣传,一方面,学校可在学校安置相关雕塑,为道路进行相关命名等,进行校园景观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设立校园文化街,校园文化角,让学生在贴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和网络宣传中心,通过各类导向性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来。

[本文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BKS1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兴海 程喆,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原载2022年第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