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倚双园主人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提起旧书店,可能现在很多城市都不多见了。而旧书集市,则更是少之又少。以笔者长居的广州来说,似乎仅仅在海珠中路地段,每周六日凌晨在经营摆摊儿的“天光墟“(大多数早上7点之后即已散去)里还有一点儿卖旧书的之外,诺大的过千万人口的这个超大型城市,已经没有旧书摊主的生存空间了。而地处西南边陲的昆明,到如今却还能辟出空间,留给灵活经营旧书的小摊贩一个场所,实属不易。
因为经常来往昆明,加之笔者闲来无事有“淘书”的癖好,所以也就有机会多次“闲逛”此地的旧书市。
昆明的这个旧书市,集中在人民西路的潘家湾收藏品市场里,这个市场大多数是些经营古玩及旧家具和文房四宝的商户,也有几家长期经营的旧书店。昆明本地及来自昆明周边县市的旧书经营者,每逢周六日两天,在这个收藏品市场的过道边摆摊儿卖货。一般天气晴好,很多购书者都会早早赶来,争取“抢”到“新货”。另外有些老年朋友,遛弯儿到此当作锻炼身体,也会经常穿梭其中。还有些小年轻的类似学生模样的俊男靓女,不定期地到此打卡一游,拍拍照片中体验一下旧书带来的“文化”气息。
说到逛旧书市场,笔者想起来在长春读大学期间,经常在周六日去的旧书市。东北的冬天特别冷,早晨天刚放亮就匆匆起床阿帕图旧书网,穿着厚厚的棉衣,乘坐公共汽车到当时的西安大路某段(已经记不清楚了)。旧书摊主们虽然冻得直跺脚,但都已经早早摆好货品“恭候”买家了。记得那时在这条路上摆摊儿的摊主起码有上百个吧,绵延在路两边有足足800-1000米长,一家挨着一家的阿帕图旧书网,堪称“盛况空前”,说起这事距离今天已经过了20年,不知现在是否依旧。
而今天说的昆明旧书市,规模相对比较小,可能仅仅有三四十个常来摆摊儿的。在本就不算宽阔的人行过道儿边上,管理方象征性地划出大小不完全统一的地块儿,据说每天的摊位费在二三十元左右,供摊主选择使用。这里所卖的旧书品种不太多,除了常见的中外名著及各类期刊杂志之外,多数是些“快餐书”;个别有几家,书籍“质量”较好。比如摊位设在市场进门保安室门口的一家,经营者是个年纪在六十左右的老先生,定期都有“生货”上架,定价也很“亲民”,5元或10元的价格易于购书者接受,偶尔出现些内容较好的社科类书籍还常会令人眼前一亮。笔者有一次曾与其闲聊,他说,每周六一般来潘家湾这个市场卖一天,周日一般会去马街再卖一天。至于这个“马街”在哪儿,笔者一直没有机会前往,也就不知是何处了。
昆明当地的这些“生意人”,对自己的货品都普遍比较“看好”,因此估价都相对较高(起码高于广州的同类经营者),记得有一次在市场里边的一个年轻摊主面前,选中了几本书后谈价格,死活谈不下来,老板很“强势”的一口价,令我只好惺惺作罢,此后也从未在这家买过东西。而距离其不远的一家,聊天中得知是个福建人,他的书籍定价就明显“合理”多了,一般还可以砍砍。仅仅从定价及谈价这样的小事儿上阿帕图旧书网,我们就可以看出,各地人的确有各地人的经商风格和特点。
近些年,随着电子产品及网络的快速普及,纸品书籍类的实体经营者普遍都遇到了难题。简单看看各地的新书店,都在想办法跟其他行业跨界“联姻”结合起来,以期实现盈利和发展;旧书店的经营困境则可想而知了。而对于这些到处“走穴”的流动摊贩们,可能多数都是“兼职”经营,否则靠其养家糊口,估计并不容易。从这一点来看,昆明当地管理部门能够允许这类“地摊儿”经营,于历史,于文化,于社会,都不失是个明智之举。而很多城市以“有碍市容市貌”等理由,一刀切地取缔这类旧书市场,除了为其“管理无能”做了好注解之外,别无他功。
一座城市,在拥有高大上的星级酒店和写字楼等体现着现代和繁华之外,也要给类似酒书从业者们留点儿生存空间。因为往往在进入到这样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氛围里时,我们才会更真切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内涵阿帕图旧书网:因为旧书市,我给昆明点个大大的赞,才会亲手触摸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温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旧书业的有序存在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厚重和包容,更是城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因为旧书市,我给昆明点个大大的赞!
岁在辛丑大雪前两日初稿于羊城倚双园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