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绝育,要么一条军备竞赛的道路走到黑。”这是一篇网文《寒门真的应该绝育》中的结论。在这篇充满阶级、军火、军备竞赛、阶级世代、阶级远征等词语的网文中,既有夸大的家庭差距、学校差距,也有未来的发展差距。细读此文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篇培训机构软文,夹带着对培训机构的宣传。像这样通过软文宣传课外培训机构、制造家长焦虑情绪,来达到自身谋利目标的煽动檄文在社会上比比皆是。
在形式上,这些软文有的以亲历形式,有的通过杜撰的“权威人士”之口,还有的夸大一些现象,总之,目的指向只有一个:某培训机构的商业利益。然而,这正是现今如火如荼的教育焦虑的一个制造者,“中小学生减负”的真正阻力。
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8年的工作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中小学课业负担重已经成了顽疾。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专项治理文件,但因这一问题牵涉政府、学校、市场(培训机构)和师生家长等多方因素,异常复杂,致使“减负”问题久治难愈。
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整治校外培训。“史上最严”减负令是很多媒体对此次行动的形容。但从上世纪90年代“减负”一词出现后,“史上最严”已经被用过多次了。这次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教育问题涉及人的成长,常常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天下知教育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在治理乱象的时候,“软文”也应该被纳入范围。培训机构肆无忌惮放大教育恐慌,手段隐蔽,在耸人听闻的叙述中,让家长加重心理负担,从而选择进入培训机构。
从直白的宣传到后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蛊惑人心的口号,再到近几年的软文,在某种程度上培训的攻心术已经用到了极致。
“要更注重选择优质的渠道和方式来抓住这些年轻受众的心,尤以软文营销为最受欢迎的推广方式。”这是某教育机构对“软文”写作的培训内容,“就拿目前大多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培训班这件事来说,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会抓住学生家长的这种比拼心理大肆做宣传,从而突出本身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入学升学率等优势。甚至有的直接以真人真事或者故事来激发学生家长的欲望。”
《如何写一篇好的培训学校推广软文》是一个机构的培训总结,赤裸裸地揭示了目前培训机构的推广套路。2017年春节,曾有一篇类似亲历的网文,从一位外公的角度,来描述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女儿女婿如何想方设法花钱报班给四五岁的孩子,以期能够进入上海的名牌小学。几次失败后,转向买学区房,得到资格。这篇网文传递的是家长急躁、恐慌,以及孩子进不了知名小学的懊恼、失败感。租房、换房,最后以大换小买房是结尾。这篇没有明确作者的文章被大量转载,很容易看出其实是房地产机构的推广软文。
从这些手法可见培训机构与房地产中介在背后联合成为推手,培训机构的人成了“心理专家”,房地产中介成了“教育专家”天下知教育英语培训机构:警惕培训机构软文 煽动教育恐慌,他们的生财之道就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他们自己总结,要抓住读者心理,强调“读者的心理并非指单一的学生或家长的心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培训机构的特点抓住具有决定权的读者心理”。
媒体的原则是真实性、公信力,这也是媒体存在的保障。但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站、自媒体不遵循组织化的流程和编辑原则,因此也不会受到自律的约束。新闻、信息、商业推广相混杂,商业信息夹杂在真实信息之中,真真假假不好分辨,让受众被商业利益裹挟。
“这些年大家知道,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3月16日,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时就谈道:“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
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国家未来,培训机构为获得利益最大化,与房产中介、与水军挂钩,搅动社会心态,这是对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的极大冲击和诋毁。但愿此次减负综合治理,真能达到减负的目的。鸡汤喝多了会醉会腻,而更隐蔽的煽动性软文负作用更大,别让它们使教育失衡。
(中国青年报)
培训机构软文击中教育素养软肋
这是一个鸡汤盛行的年代,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鸡汤,真是“鸡汤熏得众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很少有人知道,鸡汤有毒,很多教育鸡汤其实都是软文。
实现教育减负,需要而不止于教育部门作出努力。社会上存在严重的教育恐慌心理天下知教育英语培训机构,在“剧场效应”下,很多家长生怕别人补自己不补,希望自己补别人不补,一头扎进培训机构的怀抱。
重视教育永远都不会错,但在恐慌心理下,很有可能步入极端,过犹不及。教育恐慌心理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很多教育鸡汤特别是教育软文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培训机构对于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到底有什么好处?这其实是一个专业话题,但很少听到对这个话题真正深入的科学的讨论,甚至教育部门都在有意无意中忽视,剩下的几乎全是培训机构单方面的宣传。在培训机构制造的幻境和假象下,有很多家长中招。但事实上,最终培训起到了什么效果,也是天知地知的事。
一个饶有意思的细节,每年高考结束后,媒体都会关注一些高分学生。这些高分学生在介绍学习经验时,很少有人会把成功归结为培训机构。专业人士介绍,高年级学生学习本就十分紧张,认真学了一周没用,上了一堂培训课就起到作用了?现实中,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拼命参加校外培训,花了大把的钱学习还是不好。
培训机构软文击中教育素养软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素养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已然成为当下最迫切的事情之一。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评价体系;即便在分数这条路上,也是“病急乱投医”。这里,不是完全否认培训机构的作用,而是想要指出,必须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归结出培训机构到底有什么功能,能够发挥什么功能,而不是只有培训机构一家之言。
现在,很多人对于教育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培训机构软文。培训机构会炮制出什么软文天下知教育英语培训机构,形成怎样的教育素养,是可想而知的。提升教育素养不能依赖培训机构软文,教育部门应该把提升全社会的教育素养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当下,很有必要对培训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作出专业和科学的研究,不能再让家长“一言不合就补课”。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