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英语资讯 学术观点 | 刘玉萍、袁萍:汉语二语教学中语法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把”句为句

学术观点 | 刘玉萍、袁萍:汉语二语教学中语法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把”句为句

[1] 刘玉萍,袁平. 语法研究成果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转化——以“吧”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 No.211(5): 17-26 .

01

介绍

语法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法教学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 既有理论探讨,也有针对具体语法现象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 这些研究成果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表明我们对汉语语法事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语法现象有了更科学的描述和解释。

与硕果累累的语法研究成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研究成果并未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未能对语法教学实践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吴永义(1998)指出英文陪练,现有的研究成果能否很好地借鉴和吸收到教学中,对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是语法。 也有研究者建议,对已有的语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架起研究与教学的桥梁,做好转化工作(崔希良2002;邵景敏,罗小英2005)。 目前,对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研究还相当不足。 无论是语法研究成果教学转化的理论探讨,还是具体语法项目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都亟待研究。

本文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多重循环探索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机制。 一是从理论上思考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机制; 然后,以“吧”句为例,对语法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实践,并用实践成果检验和修正之前的理论设计。

02

文献综述

语法成果教学转化研究按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研究成果转化的理论探讨,一类是具体语法项目的转化研究。

2.1 语法研究成果转化的理论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应用或转化、吸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吴永义(1998)论述了语法研究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层次性,指出语法转化有助于完善基础建设(主要是编写大纲)、修订或编写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邵景敏、罗小英(2005)探讨了汉语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指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要吸取营养从汉语语法研究出发,介绍语法本体的研究成果。 主编孙德金(2006:16)、齐虎阳(2010)也指出,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挖掘出了很多语法事实,发现了很多规则化很强的语法规律。总结。 遗憾的是,一些有用的成果并没有及时吸收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 王凤兰(2014)以认知语法、配价语法和韵律语法为例成人英语,分析了当代语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冯胜利(2018)以韵律音系、韵律构词和韵律句法三个方面为例,探讨如何将理论语法转化为语法教学。

有研究者从理论语法与语法教学的“衔接”或“界面”出发,探讨语法研究成果教学转化的必要性(1)。 崔锡良(2002)专门讨论了理论语法与语法教学的接口:“为了教学的目的,我们将一些专家发现的语法规则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加以说明。这就是教语法。” ,并探讨了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提出了将已有的语法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语法的总体思路——编写《汉语教学参考语法》。 郭熙(2002)分析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区别和两者脱节的原因,指出了两者联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本体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再研究出去。 程树秋(2004)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衔接的两条途径:从教学出发,走“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路线;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参考书》。

2.2 具体语法项的翻译研究

谭春健(2003)认为,“Leo 2”作为汉语变迁标记的理论认识不能直接应用于二语教学,因为“Leo 2”作为句法标记是汉语感知世界的结果. ,学生不可能从理论解释上直接掌握,所以必须把这个分类句法标记分解成具体的句子,重新感知。 文章分解了“Le 2”的句型,将“NP+Le”的结构进一步细化为“NP+Order+Le/Quantity+Le/Time+Le/Time+Le”等,指出在教学中根据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对相关规则(如:为什么可以说“college student”而不能说“table”)进行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讲解。 并设计了一些贴近真实场景的演练。 这样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对《辽2》的理论认识学术观点 | 刘玉萍、袁萍:汉语二语教学中语法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把”句为句,而且直接服务于教学。 孙瑞(2010)以“把”句为例,从语法意义、语用意义、“把”句与相关句型的关系、句法实现条件三个方面论述了将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的依据. 聂欣荣(2010)从留学生在应用“一点点”的错误入手,探讨理论语法向语法教学的转变。

总体而言,语法成果教学转化研究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对教学转化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定义、原则、步骤和方法。转化率未涉及转化机制。 讨论。 同时,具体语法项目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操作流程还有待探索。

03

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转化”的定义和机制

3.1 变换的定义

现有研究中与“转化”相关的术语有“转化”、“吸收”、“借鉴”、“应用”、“接口”、“衔接”、“转化”、“引入”等,但都没有已经明确定义。 一般来说,“转化”涉及两个因素:一是转化的对象,二是转化的方法。 其中,转化主体包括转化体和转化体两种; 转化方法是指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方法或途径。 在本研究中,转化的对象是语法研究的结果,转化的对象是可以直接用于教学的语法知识。 从变形后的对象变成变形后的对象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方法。 据此,我们将本研究中的“转化”定义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将语法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可用于教学的语法知识。

语法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采用,一种是转化后应用。 吴永义(1998)指出,对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前者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在教学中直接运用某项研究成果或某项理论; 后者是指某项研究成果或某项理论能够对教学产生启发或提高教师素质。 或者提供资料等技巧英语,但由于理论性强等原因,不能直接应用到教学中,需要进行转化才能应用到教学中。 可直接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成果。 例如少儿英语网课,林才俊(2017)基于语料库调查分析了泰国初级阶段学生“ba”句的使用和习得顺序,发现泰国初级阶段学生的各种“ba”句“利用词频顺序、词句偏差等。一般来说外教排行榜,对某一语法项目的教学与习得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教学,需要转化应用的多为研究成果语法本体研究方面的研究。例如,王雷(2018)基于评价理论研究了“吧”句的话语功能,指出与一般的主动宾语句相比,“吧”句主观性更强,表达了一种更突出的态度,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态度向上调整的“强化”资源,它往往与其他差异化资源一起出现,形成共振效应,共同作用。 建立高调的态度节奏。 此类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加以转化才能应用于教学,指导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把”句。 本文讨论后者。

3.2 转化机制

3.2.1 改造原则

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关键是对转化对象进行“转化”,使其“转化”为转化对象。 这种转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实用性原则。

语法研究成果相当多长春英语,甚至可以说是“海量”。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必须转化。 哪些结果需要转化,哪些结果不需要转化,要以实用为原则。 具体来说好不好学英语,如果一项研究结果对某种语法现象做出了合理的描述或解释,能够解决二语学习者使用该语法点的问题或困惑,而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被吸收到汉语二语教学中,可以考虑进行教学改造。

二是科学原则。

无论是选择语法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还是对语法结果进行改造,都应遵循科学原则。 语法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选择转化研究成果时,应判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选择科学性强、争议较小的语法研究成果作为转化结果。 同时,要保证转化过程的科学性,转化后的相关说明必须清晰、清晰外教价格,与转化前的理解一致。 不规则或错误的转换会误导教学。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

转化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便于教学使用英语学习入门,因此转化后的结果要具有教学可操作性。

3.2.2 改造步骤

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判断转型的必要性。 转化必要性的判断主要是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结论,结合教学需要外教青岛,综合判断。 以“八”字为例,相关研究成果涉及句法、语义和语用。 理论上,这些成果应该或可以转化为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 例如,叶旷、潘海华(2018)从生成语法的理论角度探讨了“吧”句的句法属性,将“吧”句分析为一种非及物句型,即逆动词句型,并认为“吧”句是通过瞄准而形成的。“吧”的作用是标记退化的对象。 文章的核心是探讨将“吧”句作为反动词处理的合理性。 这类研究属于语法理论范畴。 我们认为,无论句子“吧”是否被识别为反向运算的结果,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对该句型的习得影响不大。 另外,这个观点还是有争议的(2),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与张伯江(2014)的观点进行一次学术对话。 因此,此类研究成果暂时不需要转化为教学。

第二步是转换并呈现​​转换结果。 对需要转化的语法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将转化后的结果呈现出来,以方便教学人员。 下面围绕这一关键步骤讨论转换方法。

3.2.3 转换方法

对于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3.2.3.1 概括

对散落在不同文献中的关于某一语法现象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综合英语厦门,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适合教学的知识体系; 对过于详细的具体论述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 例如,下面对“八”句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研究,就采用了广义的方法。

3.2.3.2 普及

转述研究成果中的理论和学术论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尽量减少术语的使用。 例如武汉外教南昌外教,张望喜(2001)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基于对实际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指出典型的“吧”句突出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空间位移的过程,空间位移过程 通过隐喻的展开,图式形成“巴”句的四种变式:连接图式、等价图式、变化图式和结果图式。 本文将“空间位移”作为“把”句的核心语义范畴,认为位移图式可以解释一般语料库中90%的“把”句。 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把”句的语义,并被收录到汉语教材中。 如《博雅汉语》(初级入门Ⅱ)第79-80页首次出现了“把”句的介绍,将“把”句的结构形式归纳为“S+ba+ N1+V+at/to/give/ Cheng+N2”,解释为“表示N1通过V变为N2所代表的位置或状态”(李晓琪主编2005)。 可以看出,教材对“吧”句的结构格式进行了直观清晰的概括,对句型语义的解释通俗易懂,没有使用“位移图式”等术语, “隐喻”。 可见,教材是在吸取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的。

3.2.3.3 具体化

语法教学需要“把从理论语法中抽象出来的东西重新具体化,然后还原和再现语言事实”(杨继洲培训英文,2000)。 在将语法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时,需要对研究中发现的抽象语法规则进行具体描述,并给出参考实例。 例如,学术界对“乐2”的语法意义得出了一个结论:“乐2”在汉语中是变化的标志,意思是“事态的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卢书祥主编1980/1999:351;卢文华1992)。 但是,这种理论认识不能直接应用于二语教学,因为“Leo 2”作为句法标记是汉语感知世界的结果,也是学习者掌握“Leo 2”用法的结果,不可能直接从理论解释中得到杭州外教,而需要把这个分类句法标记分解成具体的句子重新感知。 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二语学习者必须对以“Le 2”为标志的具体事件进行认知归纳和综合,才能真正习得“Le 2”。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谭春健(2003)根据《狮子座2》符号链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学英语排名,从不同角度对《狮子座2》的句型进行了分解,使《狮子座2》 ”的句型分为几个小类(已经改变/将要改变,自我改变/加速改变,量的积累/质的突变收费学英语,初变/停止的变化,能量的变化/愿意的变化,关系的变化),并在描述中detail 明确了各个子类的结构形式和生成规则,根据“NP”的聚合关系(NP+订单+le,数量+le,时间)进一步细化了“NP+le”的组合规则point+le, Time+Leave, Time+No+VP+Leave)。本文致力于《Leo 2》相关理论理解的教学转化研究,探索理论语法与理论语法之间接口的操作步骤和语法教学,并实施重要语法项目“Leo 2”的编写和实施。 文章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细化和具体化。

不同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转化方法也不同。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这三类方法更具有普适性。 下面将结合“吧”句的研究成果来说明上述方法的具体使用。

04

“八”句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把”句是现代汉语的特色句型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无论是在汉语本体研究领域,还是在汉语二语教学领域,这种句型都备受推崇。 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以“吧”字为例,根据上述“转化”的定义和机制,探讨这一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4.1“吧”句研究成果的选择

本着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我们从众多“吧”句的研究成果中,选取了数篇能够解决学习者困惑、尚未被吸收到教学中的文献,进行转化研究。 语法研究主要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小孩英文,而对“把”句本体的研究也大多是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的。 我们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选取了以下三篇文档,文档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我们考察了两套目前较为普遍的综合课教材《博雅语文》(李晓琪主编,2005)和《新实用汉语教材》(刘迅主编,2002)。 我们可以确认,三篇文章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尚未发表。 吸收到这两本教科书中。

4.2句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把”句的句法研究一直是“把”句研究的核心领域(郑杰2002;郝兵2016)。 与语义和语用研究相比,学术界对“吧”句句法的研究较为充分,许多研究成果已被吸收到汉语二语教学中,但仍有一些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论“吧”句的句法结构。 下面以陈颖(2018)为例,对“八”句句法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

陈莹(2018)研究了一个由“吧”字组成的口语结构“看吧P+A/V”(如:“看吧你累了”),并详细分析了代词P、形容词A、动词V的构成和限制。 无论从这个口语结构还是从文中对其结构的分析来看,都具有教学实用性,本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

在转换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归纳法对原文中关于构式的重点讨论和结论进行提炼。 文章论述了构式的构成、构式的含义及其产生机制、构式的来源、构式作为独立构式的基础、构式的相似形式、构式的语用功能、构式的性质和风格等诸多内容,从习得和教学的需要出发,选择构式构件、构式的语用功能、构式的风格进行改造。 其次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通过具体化的方式,给出了该结构中“吧”的宾语、形容词和动词的典型例子。 另外学英语托福,考虑到汉语二语教学中经常用O来表示“吧”句的宾语,我们将原文中的P改为O,并结合单词的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修改了原文中的句子,并给出了参考例句。 本研究转化结果见表2。

4.3 语义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把”句的语义研究包括“把”句内部成分的语义研究(成分的语义特征、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句的句式结构的语义研究等。 田亮(2012)指出,“巴”句的语义分析和内容表达不清是造成“巴”字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 可见,语义研究对“八”句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教学需要的角度看,有必要及时吸收语义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 下面以方旭军、李雪莉(2018)为例,探讨“吧”句语义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方旭军、李雪莉(2018)根据实际使用的“A killed me”(如:exhausted me)和“killed me to A”(如:exhausted me)的构式语法概念和方法,从构式意义上分析这两个构式的异同。 文章对两种结构的语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语义研究结论清晰。 该研究成果可转化为教学。 在转换过程中少儿在线英语,首先采用概括具体的方法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取该语法项的实用知识内容,并列出具体可以进入两个结构的形容词; 其次,采用通俗化的方法,对原文中的语法术语或表达进行简化,如“自损”、“源物”等。 转化结果如表3所示。

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4 务实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在“八”字句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在课堂上似乎掌握了“八”字句的结构特点,对其基本语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但在日常实际应用中,却不清楚“八”字ba" 应该使用 (Tian Liang 2012)。 该问题涉及到“吧”句的语用学问题,需要将相关成果转化后应用到教学中。

张望喜(1991)将“八字结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语法语义单位,置于特定的语境中,考察其本质语义特征及其语境意义关系。 在语用学中寻找“八字结构”的基本规律。 文章从 532,700 个词的语料库中统计了 1188 个“八字结构”以进行调查。 通过分析“八字结构”与其前后句子的语义关系,提出“八字结构”的语义核心是表达与目的的密切关系。 相关的语义内容。 “八字结构”在语用学上的基本规律是:它强调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出于某种原因而实施某种手段。 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解答学习者对“I drive to the language institute”和“I drive the car to the language institute”这两个句子用法区别的疑惑,因为前者没有强调动作的目的,而后者强调目的关系厦门外教,可以引申为“我开着车去语言学院等朋友”(“等朋友”就是目的)。 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吸收到教学中。

在转化这一研究成果时,我们首先采用泛化的方法提取出文章的核心观点:(1)需要通过考察“吧”所在的句子来分析“吧”的句子语义; (2)短语“把”及其前后句用来强调某种目的关系,即出于某种原因,通过实施某种行为(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相关规则。 由于文章不仅提出“‘八字结构’的语义核心是表达与目的意义密切相关的语义内容”,而且指出“‘八字结构’始终处于明确的因果关系中” (包括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在意义范畴上,人们在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时,用的是“八字结构”的句式。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意义关系。 经过反复考虑,我们决定使用“目的关系”一词。 另外,结合留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实用的例句,这里采用具体的方法。 转化结果如表4所示。

05

更多的

本文试图通过“吧”句探讨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着重对转化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 “吧”句。 语法研究成果教学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重视语法研究成果教学转化的理论探讨,开展具体语法项目研究成果的教学转化实践

可以说网课英文,自对外汉语教学以来,相关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就已经开始了。 一方面,各种教学参考语法/手册和教材中的语法解释或描述,实际上是语法理论知识向语法教学知识的转化;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会自发地寻找不易解决的语法教学问题。 Relevant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eaching needs, absorbs and applies relevant results to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works to grammar teaching is undoubted, but they still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Over the years, the call for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f grammar research results has never stopped. We believe that,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theoretically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work, and theoretically discuss issue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specific grammar item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peration procedures of its research resul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wo-way interac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results.

Second, build a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database of grammar research results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results

The presentation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se of the converted results. We believe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transformed results should form a certain system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b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framework to facilitate retrieval and use. Some existing studies have suggested compiling relevant teaching reference books when discussing the presentation of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 results. For example, Cui Xiliang (2002) proposed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Grammar"; Feng Shengli (2018) proposed "Prosody and Grammar Teaching Conversion Manual". We believe that it is also possible to build a "database for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f grammar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not only helps to discover research area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transformed, but also promotes the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Third, extensively listen to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front-line teachers to enhance the timeliness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f grammar research results, we should first determine the research results that need to be transformed, first find the gaps and shortcomings of grammar knowledge in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n search for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o carry out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Regarding which grammatical research results need to be transformed more or urgently, we should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front-line teachers and find clues for transform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each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transformational research and make transformational research better serve for teaching. To this e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can take certain methods to conduct surveys on front-line Chinese teachers and collect research clues as widely as possible.

editor's note

References are omitted,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paper vers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sue 5, 202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root/wwwrot/www.jncmzs.com/96487.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wwwroot/wwwrot/www.jncmzs.com/wp-content/plugins/super-static-cache/super-static-cache.php on line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