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零基础英语 学习实践:研无止境 只为共沐教育之光——黄官寨实验学校骨干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摘编

学习实践:研无止境 只为共沐教育之光——黄官寨实验学校骨干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摘编

一周的研修,大家捧心而来,专家引领,汇聚思想,学习研讨,谋求突破,满载而归。从教研中汲取力量,且行且思,且悟且进,真正实现了乐研、会研、享研,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定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幸福为师……

教师头顶要有一盏明灯

文/齐建伟

“成志教育,照耀一生”。这是清华附小门楣上最闪亮的光芒,也是每个清华附小人头顶上的一盏明灯。

清华附小是藏身于大学的小学,附小教师硬是把它办成了小学中的“大学”,附小不是被“清华”照亮,而是因为“成志”自带光芒。成志教师敬业、博爱、儒雅,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成志少年健康、阳光、乐学,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担当,清华附小无疑成为小学教育的一座高山,令无数人仰望。

成志教育主张的内核聚焦于志,志即志向,必须强调个人志向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着眼于成志,着力于成志教育的过程与方式,将成志教育与立德树人进行准确对接,让成志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切入口,立德与树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附小人用成志实践做出了铿锵回答。成志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成为清华附小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办学理念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塑在型上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屡见不鲜,如何能像窦桂梅校长一样,将成志教育理念深深地刻在每一位教师心中,成为教师头顶的一盏明灯,这是我今天反复琢磨的问题。

理念文化的形成要依靠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也称理念文化。业界常说,校长是出思想的,副校长是出思路的,中层是出措施的,教师是抓落实的,这个从上至下的逻辑自然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在理念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从上而下的导向,还应依靠至下而上的力量。在校长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注重教师智慧对学校理念的补充和完善,校长要虚心地向教师请教,当教师的智慧汇集成学校的理念文化,教师便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建设者,被需要,被尊重的成就感便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力,去践行和完善便成为自觉。是因为上心,才会入心。

把理念文化通过物化的表达变成环境文化很重要。人是环境的产物,雅致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同理,糟糕的环境也常会诱导人做糟糕的事情,比如,学生认为厕所理所当然地成为干坏事的地方。在很多学校,将核心理念通过新颖的表达映入师生眼帘,或将理念文化融入楼宇建设、融入空间装饰,融入造型设计,有意提醒或是无意暗示,让抽象的理念文化通过具体的物化表达进驻师生心灵。

理念文化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成为教师的行动自觉。好的理念要落地,要生根、才会发芽,落地的载体就是有形的活动,落地的着力点是教师。守正教育是我们的主张,如何让主张落地,那就得在各类活动中一以贯之,要注重德育实践,强化立德树人,守道德之正;要真做教研,做真教研,守学问之正;要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守行事之正;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守处世之正。在教师学习、教学、管理、生活的全过程融入、渗透。

理念文化的植入和扩散还需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清华附小的理念文化进驻师生心灵,行政推动是很重要的力量,《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每名教师要学一学,每学期针对所有教师要进行测一测,通过各类赛事赛一赛,通过多样的方式要评一评。不论是什么方式,围绕的核心都是理念的落地,我们在这一方面着力不够。窦桂梅校长自信地讲,每一个清华附小人都能讲学校的这些事,张华毓副校长的精彩演绎足以说明一切。

核心理念就是教师头顶的那盏明灯,校长和管理者要善做点灯的人,这盏明灯照亮的不仅是自己前行的路,还有学生的未来世界。

读 思 行

——一线教师阅读的三步曲

文/白海峰

7月30日下午,于晓冰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读,思,行”三个方面分别讲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读书人,提倡学生读书,教师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自己首先也要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勤奋地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的使命,我们不仅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兴趣特长,智慧发展、人生路上的导师。这一切的“给予”则需要老师不断的充电。而阅读、阅读、再阅读则是充电的最好方式。因此,于晓冰老师讲到,要给孩子一杯水,需要我们教育者的长流水思而学教育培训学校怎么样,作为一线教师理应使自己成为那股“长流之水”。

在阅读这个问题上,相信很多老师都知道读书好,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坚持读书,在这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工作忙,没时间阅读,不知如何读才有效,怎样读才能有用?这些问题也是我曾经遇到的问题。于晓冰老师认为,在阅读上把握好“读、思、行”这三步曲是关键。

一、多读——古人云:开卷有益

多读是阅读之路的前提,坚持读是关键,可以给自己拟定个计划,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是自己专属的阅读时间,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固定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我们的身体机能才会正常运转,身体健康才能得到保障。读书也一样,每天如此,日久便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于老师指导我们还应多带着问题读,这样会更好的提高读的效率。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大概翻阅或浏览时,不妨带着目的与问题看看这本书或这篇文章是关于哪一方面的?是否有阅读的价值?适不适合读。如果这本书或这篇文章与你的认知水平相差甚远,则不考虑花太多的时间精读,一旦进入阅读,带着问题去读是首要的一个读书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效率之所以低,是因为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的阅读吸收能力——我们只是看过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内化了,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更多的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从而集中资源,更好地理解吸收他们,因此,读书不应贪求速度快,数量多,任何有效的阅读都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带着问题和目的去搜寻和定位信息,而不是一目十行式,漫无目地的读。

二、常思——给阅读做个深刻的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常读书还要常思考,这样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深刻的反省,学与思往往是一起的。当然智慧的学习方式很多,然而常思却是阅读知识的吸收器、从学到知这个转化过程的催化剂,没有思的过程,智慧之流将被阻断,读得再多,也是在原地打转,毫无进步可言。当我们阅读完一篇文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读到了信息是什么?从我的问题出发,我得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解答?为了解答问题,我还需要什么信息?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带着目标,不断地分割、回顾、思考,一步步向目标推进,将是受益无穷的,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地方。如果你只是为了放松和消遣,那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读都可以。但如果是为了学习和自我提升,那么,必须让思维参与进来,不断地反刍和思考,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三、践行——情景联系,学以致用

如果说给阅读做个反思是对阅读知识的吸收,那学以致用,则是对知识的内化提升的过程。阅读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自己,提升自己是从知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识从输入到加工,再到输出的过程,也是对阅读中所产生的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和表达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似乎已经脱离了阅读的范畴,却是阅读后的延伸与应用思而学教育培训学校怎么样,它需要自己付出行动,如何延伸与应用。阅读书籍后要做到学以致用,其实也不难,反刍思考时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观点可以跟生活工作中哪些情景联系起来?”如果读到一个原理规律,不妨问问自己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上这个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如果读到一本书中好的方法,可不妨问问自己在哪些实际问题时,可以用上这个方法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自己阅读的路上我将践行于老师所提出的“读、思、行”的做法,多读是输入,多思是加工,实践是输出,要在读、思、行上下功夫,才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我也将不断在“读、思、行”上舞出自己的曲步学习实践:研无止境 只为共沐教育之光——黄官寨实验学校骨干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摘编,丰富、完善和充实自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服务于我们的学生。

学以致用 守正出奇

文/冯永昌

小雨过后的北京盛夏,蝉声悠扬,空气清醒。在这清爽的校园里,马雷军教授给我们做了题为《中小学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的报告中说到“用制度和措施杜绝‘校闹’,长远解决学校安全问题”。他还讲到“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很正常,不发生安全事故才不正常。关键是学校要做好管理,要依法依规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田教授的话和他列举的一个个真实事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学校的安全本在预防,根在管理。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安全知识和急救方法贯穿在班级管理之中。

于晓冰教授的《一线教师的读 、思、行》从“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如何践行”三个维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读书的感悟。让我明白:阅读与思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教育规律,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他的三“不”主张:“不加课、不拖堂、不留硬性作业”。使我懂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要尽可能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尝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古文今训、阅读社会、阅读人生、阅读生命的真谛。他多次提到:“言传大于身教”,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更要读书,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创建自己的幸福,引领孩子的未来!于老师的讲述更坚定了我们做好阅读的信心。

“朝来告别惊何速,归意已逐征鸿翔”。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齐方萍博士主持了结业典礼,三位老师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她们说:“学校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头顶的一盏明灯”“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办学思想的载体”“爱是班主任工作源头活水”字里行间充满收获的喜悦,我深有同感。拓校长用“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到何处去”三个维度阐述了本次研学的根本所在。引发了我对这次培训内涵的深深思考且备受鼓舞。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田山峻教授幽默风趣的给大家送了“三句半”,三句是“怀揣梦想、砥砺前行;一专多能、顺势而为;学以致用,守正出奇”。半句是“用心呵护内心知识的小树”。田教授的“三句半”让我如沐春雨,是啊,一名教师用心呵护内心知识小树,是多么的重要!

我想:结业典礼是本次研学的终点,更是我今后专业发展学习的起点。通过这次学习思而学教育培训学校怎么样,使我知道了自己理论和实践的欠缺,今后得更加的努力学习!

读书厚积育人的底气

文/李萍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今天已是培训学习的最后一天。坐在这样高端、宽敞的会议大厅里,聆听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课,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从中不仅提升了我的思想涵养,而且学得了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在这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我们共享知识的盛宴,浸润思想的洗礼,放飞新的希望……

时间过得真快!即将离开这里,顿生留恋之感。那高大的垂柳,优美的枝叶随风摆动,舒展自如;树荫摇曳下的石子小路,错落有致,曲折幽静;悄悄爬进会议厅里的黑色毛毛虫,在我们的课桌下时出时没……人生终当别离时,愿留恋化作力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思想的明灯定然会越照越亮,勤学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与读书终身相伴。教育岂能缺少读书!读书更能助力教育。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不断读书,汲取知识的营养。有了丰厚的学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挤时间去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是长流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我们追求知识,时时常新的座右铭。作为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带领学生们不断读书,学习好祖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感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一名教师自身不备具丰厚的文化底蕴,应对渴望知识浸润、如饥似渴的学生,何来侃侃而谈的底气?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要求学生读书,我自己读书了吗?读了多少书?又以何种方式读书的?收获是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常常自问,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不断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为祖国栽培更多的鲜艳花朵,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多了。随便一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来。而对于教书育人的我们来说,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我们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一个不爱学习,不喜欢读书的教师,岂能培养出爱学习、喜欢读书的学生?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自觉读书,努力学习,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的职责。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往往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美容师,内化成为我们心底的灵感,外化成为我们靓丽的名片。——更因“读书,然后才有育人的底气”。让我们永远做一名爱学习、喜欢读书的勤奋教师,为壮丽而光荣的教育教学事业而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耕耘!

做一个有书香气的老师

文/张文静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7月30日,是我们培训的最后一天,闷热的北京城终于有了一丝凉意,也许是该到了总结告别的时候了。下午于晓冰专家给我们了一堂《一线教师的读、思、行》的讲座。其中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古今中外人们对读书态度的区别。而这一堂课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和反思。

我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似乎在就没有拿起过书。但是我却一直要求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去读书。

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她还小的时候我就买了很多书给她读,但是也没坚持多长时间。现在有了二宝,那些书也被束之高阁。而每次见了爱读书的同事,我却都会为自己辩解:我现在太忙了,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事实证明,我确实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刷抖音短视频。我不是没有时间,是我根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我却一直在想怎么样让我自己的孩子去喜欢读书。

于晓冰专家说: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提倡学生读书,教师不仅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自己也要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对我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道理。凭什么我在刷抖音却让孩子去读书呢?我给她创造了怎么样的环境?而且读书这个事情不光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经常读书的人,身上就会有一种书香气。就拿这次培训来说,我们每天培训完都要当天反思,写出学习有感,发在学习群里。而发在群里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看见每一位同事想要学习拜读的作品。就会清清楚楚的知道这是谁写的。当你打开别人的作品一看,天呐!有些那真的叫艺术作品,整篇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读起来感觉就像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她们能把一个简单的培训学习感悟写的就像散文一样有韵味,就像是用文字在跳舞一样,读完让人赏心悦目。那得是多厚的语言文学功底?是读了多少文学作品积淀出来的?而我绞尽脑汁却只能干巴巴的写一些自己浅薄的感悟,而且还是没有标题的感悟。感觉自己写的连一篇好作文都算不上。究其原因,还是读书少,读的好书太少了,所以辞藻太过肤浅了。

为了自己以后能写出好的文章,为了自己的身上能有书香气,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的好榜样,我决定洗心革面,重拾书籍,以身作则,作一个有书香气的老师,作一个有书香气的妈妈。

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王继斌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山谷

今天聆听了北师大附中于晓冰老师的讲座《一线教师的读、思、行》深有感触。

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最常见的。我就喜欢读书,且所读内容大多繁杂,我亦乐在其中。少时喜读《幼学琼林》,后来喜读唐诗宋词,再后来常读杂文以及一些散文。其中一些动人心魄的语句读来常常使人拍案叫绝、吟诵不已。随着年龄增大,生活阅历变多,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理解也逐年加深。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多么凄美的诗句啊!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宛转”把这种与最爱的人生离死别、难舍难离刻画的淋漓尽致。没有哭天喊地的怨愤,只有仰天长叹的无奈。真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如李密《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述的入骨三分。

又如曹操“若天下无孤,则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一句话使得曹操一代枭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近年来担任地理教学工作。为了便于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我又关注了一些有关地理内容的美文。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直观地反映出赤道地区随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如“你是北大西洋暖流,我是摩尔曼斯克港。因为你的到来,我的世界温暖如火”。用浪漫的语句绘制出北大西洋暖流对位于北极圈内的港口—摩尔曼斯克的影响。

如“天山南坡没有树,东非大草原夏盛冬枯,北冰洋没有大陆,你是我的唯一没有替补”。

又如“今天是冬至,从今天开始,想你的夜不再漫长”。

类似于这样的诗句有很多。经常品读这样的诗句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能使我的课堂趣味性增强。我一直在想,假如我在讲每一个地理知识点的时候,都能够用这种优美的诗句来创设情景,那么课堂上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增加,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再上台阶。

一线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化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一线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教育大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还要多读书、多思考当下一些进步的教学手段和崭新的教学理念。读书不仅仅是教师自我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个人气质的外在延伸。“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开阔人的视野,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成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伟业更上层楼。

主编|齐建伟

审核|李育杰编辑|郭雄华

END

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明德 行知 尚美 至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