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里下载了五个学习英语的软件:百词斩,金山词霸,朗易思听,英语流利说,还有强大的网课Courses。
为了学英语,相信大多数中国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想我一样付出了很多很多。每天背着单词,读着课文,听着录音,更有甚者连音乐列表里面都是清一色的英文歌曲。高中老师之前推荐过我们看美剧,看着看着就能说上几句,这种方法也是流行过一段时间。
我相信在《中国合伙人》里面李阳疯狂英语速成之道网课,邓超,黄晓明还有佟大为就演出了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国际化这种高大上词语的狂热崇拜。疯狂沉溺于一种盲目的美国崇拜之中无法自拔,那是青年人的一种大时代下的慌乱。
李阳疯狂英语刚开始在国内兴起的时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种脱口而出,仿佛母语般的流利感,在当时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被推崇的几乎神圣化,极大的增长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全国各地的演讲李阳疯狂英语速成之道网课,一时起造成不小的轰动。
可是关于英语学习的兴趣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渐低沉下去了。在我的记忆中,高中师兄师姐们,捧着李阳的疯狂英语如若圣经的时间也就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继续忙于繁重的高考。
我高中学校里面有一个英语学霸,和《虎爸猫妈》里面,赵薇逼迫女儿参加兴趣班不同,人家从小到大一直坚持学习新概念英语,刷题无数,虐遍全年级,在考场一坐,整个气定神闲。用考试一半的时间答完了考卷,然后嘴里还咕哝有词。我们猜测是他觉得老师出题太简单。
学一篇英语课文,要能够流畅的读下去,还要明白段落的意思,标出生单词,圈出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技巧:外国话——多少年来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语法,然后做课后的阅读理解题,这是我习以为常的学习方法。如果做不好,迎来的不是老师用红笔公公整整的指示,而是更多的阅读理解试题。
高三的那一年,我应该是背了这么长时间来最多的英语,只因为写作文要套模板,不能自由发挥,最忌的就是用汉语思维去理解英语,这样是行不通的。很长时间我都在想,英语它说到底还是一门语言,重在说对吧,可是之后的一次经历却大大的改变了我之前固有的想法。
有次晚自习下了课,天降瓢泼大雨,让同班的孩子们乱了阵脚,都无可奈何地在教室等着雨停李阳疯狂英语速成之道网课,不过幸运的是我早早带了伞,于是一个人出去,在伞底躲雨。就当我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个国外友人,因为肤色是黑色,所以并没有认出来是哪个国家的。
回宿舍的路还很远,雨当时下的很大,我本来不想和别人一起走,不过我的恻隐之心还是被引出来了。语言不通,互不相识的尴尬,因为善意而慢慢融化。我走到她身边,大声地说出了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跟外国友人说的第一句话“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me?”语言蹩脚,对方愣了一愣,但是眼神告诉我她很开心。
就当我想要开始运用典型的吐槽天气,然后询问对方情况来结束这段路程中尴尬的气氛时,对方突然开口了,“你好,我是外国语学院的HEIION,谢谢你借我伞躲雨”。语气磕磕绊绊,但是努力地做到流畅。当时我感觉到的绝对不能用震惊来形容,心里的尴尬荡然无存。
之后的路上我我们聊了很多,但是英语我说了几句就说不下去了。原来我们都在用对方的语言努力的尝试让对方理解我们,都在努力地交流和表达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的意思。
由此我不敢再把英语这门语言,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只能用试卷成绩来决定学习程度好坏的一门学科了。我知道在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着文化交流和互相尊重。
多少年来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语法,尝试着与世界上更多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和沟通,获取信息或者是了解文化。很多人还会用“三克油”,“哈喽”之类的日常英语去过着戏谑又真实的一天。是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很好的时间。
这么长时间的英语学习,有苦累还有辛酸。大声读英语单词的早晨,和同学们用英语交流讨论的下午,和舍友们一人一句带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对骂,这种感觉像极了《十日谈》里面丰腴而怪诞的社会风化。我们会读莎士比亚写的绝美喜剧,会用英文翻译出徐志摩的柔情的《再别康桥》,会在12.25日对着重要的人说出“Merry Christmas”这个美丽的句子,体会西方人的别样的节日快乐!
然后恍惚间,看到了庾澄庆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对周杰伦说的那声“Can you?”我们大声地回答着“Yes, I can”。这是语言中的情感带给我们的自信和力量。
我还在读英语,喜欢了它很多美丽而短小精悍的句子。“I Keep on fallin, in and out of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