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转载了一篇《》,不少朋友纷纷叫好,以为是我写的,于是跑到后台发消息或者在文章底部留言问我:这文章好是好,就是说得还不够透彻,比如说听力究竟怎么练,用什么材料,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都没说清楚。你倒是想想办法呀!
OK,OK,一向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的山人不会让朋友们失望的,现在我就来简单谈谈“想练好英语口语,却没有语言环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应该是不少朋友心中的疑惑。有这样的疑惑很正常,朋友们!如果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要教我点什么,我肯定也要现在心里嘀咕。
虽然我并没有上过多少正式的英语口语课,但我听几位英国朋友说我的英语口语很好,我也相信的确是这样。对我的英语口语表示过赞赏的有2009年《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ide by Side,SBS)》全国巡回讲座讲师、英国朋友米雪·马丁,她说我能够连续三到五分钟听她讲话还能跟得上趟(follow the track),这种听力理解能力很了不起,只是我的口语有点朗读腔,如果不是如此就完美了;2010、2011 SBS全国巡讲讲师、英国朋友布兰顿·科诺,他说我的英语综合素养高得罕见,就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用词还不够恰当,到英美生活一段时间,了解一下就好了。我想这两个问题也是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们遇到的普遍问题,所以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接下来是重点:
上周我又出差去了,这次是参加2016年《黑布林英语阅读》全国巡回讲座山东青岛、济南两站三场讲座的活动,亲身感受了三所当地顶尖中学资优生很高的英语听力水平和洋溢的英语学习热情。不过,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巡回讲座的外籍讲师、阅读教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Jack Scholes(没错,就是前曼联球星斯科尔斯的那个Scholes),和老先生建立了初步的友谊。尤其重要的是,我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老先生的超高评价!
先来看看Jack的简介:
我还有Jack的微信,头像的笑容也蛮慈祥的哦:
Jack是英国人,出生于诺丁汉,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修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精熟葡萄牙语,后移居巴西,并在世界各地从事英语教学与儿童、青少年文学写作,现已出版著作十余部,上面的图片中已有提及。
Jack Scholes在讲座中说到,研究表明人学习一种技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所谓“不知者无畏”,因为没有去做、去接触,所以不知道自己并不懂得这东西;第二阶段,you know you don't know,上手一做,就知道自己还不懂、差距太大,“当家才知柴米贵”;第三阶段,you know you know,通过学习,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孩子,总要没事就把自行车推出去溜一圈,所谓“会了不难”,又所谓“初来小猪筛细糠,新鲜玩意尝又尝”;第四阶段,you don't know you know,或者说you don't care whether you know or not,所谓“熟极而流”,进入自动化操作阶段,就比如骑自行车已经很多年的人,不会再每次一骑就想到“哇,我怎么骑得这么好?!”
我是陪同Jack去做讲座的,但旁听也有收获。按照上面的四个阶段论评判自己的英语口语学习水平,我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的口语水平处于第三阶段,已经达到了“会了不难”的水平,但还没有“熟极而流”。
Jack对我的口语的评价却是更高,他说在他遇到的外国人中,我的英语发音准确度是罕见的,我的英语口语是“very fluent”、“fabulous”的。他总结说,“你只需要在英语国家生活六个月,就能达到perfect的程度。”原因嘛,很简单,我已经不仅仅是hello、hi这样打个招呼的水平了,Jack说一个单词penultimate,我会猜想“Does this word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pending'? Is it “pending ultimate'?”这让Jack觉得很高级,因为他尽管是学语言的,却也从来没想过这一点。他的大概观感是,一个外国人,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容易的。
怎样,我有谈论英语口语的资格了吧?
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为自己口语水平的“不高”而烦恼。如果从1986年上初中开始算的话,我学英语已经有30年之久了。在口语以外的其他技能区,不管是听力、阅读、写作还是翻译,我都具备了不低的水平:
然而,要说自己英语好,口语这一块如果水平不够,那是肯定没底气的,而这么多年来我就是缺了这一块。前两位英国朋友虽然也说我口语不错,但毕竟还有问题,不能让我有100%的自信。因为口语这一块的缺失,我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和别人“我的英语还不错”。这能不是一种隐痛吗?
为了把这块短板补上,我接受两位英国朋友的推荐,听了一些TEDTalks,反复听呀听,又听了一些Reith Lectures,反复听呀听。现在这些努力取得了成果:有了Jack的肯定和赞誉,我终于能够开口谈论自己的英语水平了,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英语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了。等于说Jack把我的心理上的一块短板补上了。
说起来朋友们可能不相信,在英语口语方面我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多半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我出生在安徽东北偏远农村(靠近江苏泗洪了),初中三年虽然读了一些英语小短文,但1980年代后半期,全国的英语教学都还处于“哑巴英语”的阶段,我们农村初中更不可能教我开口。
初中毕业后考取师范学校,读师范期间一天英语课也没有上过。毕业后当了初中英语教师,两年后去蚌埠教育学院进修大专,这次倒是英语专业,不过我们的英语口语课基本上像是精读课,由于全班同学的总体水平不是特别高,从而主要是老师在练口语,我们同学还是听着。如果说我受过什么“口语训练”,那就是这时候了。
再后面,我的专升本是考的高教自考,直到2005年才考到复旦去读硕士,不过那时候已经没有专门的口语课了,连基础英语课都没有得上了。唯独有一次去北区三角地参加了英语角活动,后来发现去的不是英语口语不咋地道的美国黑人朋友(无意冒犯,纯学术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是水平还不如我的非英语专业同学,就再也不去了。
我从没出过国,最近的日本、韩国、新马泰一个也没去过;即便是国内,香港也没去过。
综上,我并没有很好的英语口语学习机会,估计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朋友比学习条件也不能好多少,和英语专业的同学比更是天差地远。当然,我必须承认,即便是今天的我,在英语口语方面和如今英语专业的同学可能也还是无法比拟的。
我有多次陪同翻译、会展翻译的经历,主要有:
在上述英语口语的商务应用之前,2000年我曾经在安徽大学高教自考英语专业专升本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中用英语回答了几位考察导师的三个问题,历时约15分钟;同年暑假,我参加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全国范围内的英语教师招聘,用英语说课15分钟,并且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最终据说笔试面试都名列前茅,得到录用;2005年考研复试,我也用英语回答了几位老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前后聊了大约15分钟。
在上述英语口语的商务应用之后,如文章开头所述,我曾经在2009、2010、2011这三年陪同外籍讲师进行《朗文国际英语教程》(SBS)全国巡回讲座,在路上跟他们聊过一些。事实上即便是这样的好机会,我往往也因为表达上毕竟有不顺畅的时候而有意无意地避免多说,所以也错过了一些。
另外,如前所述,2014年我因在英语写作练习网站DailyThemes上写了许多篇目,受该网站三巨头(两个印度人、一个越南人)之邀去喝咖啡,后来又邀请该网站COO(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ons Officer)、美国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尼基·赛辛去上海市中国中学(在徐汇区,张学良将军题写的校名呢)做讲座,在来回的路上跟尼基聊了一些印度、美国、中国、发展的话题,应该说也还算深入。
以上就是我英语口语的所有应用,既没有经受过培训,也没有谁帮我提前训练过。
那么问题来了:
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次,结论是:一靠听力,二靠朗读。至于上次转载文章里说的什么替换、创新之类,我都没做过。就是下苦功听呀听呀听,读呀读呀读,请注意:是朗读。就如同练武术的时候就是扎马步、打沙袋,没有别的什么花巧。
先来说说听力。
我1994年进入蚌埠教育学院英语系进行专科学习,那时正巧我爸送了我一部熊猫牌四波段收音机,能收到中波、调频、短波一、短波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英语专业的朋友都知道,短波一、短波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们的收音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听到尚能辨别的英美电台广播。我很幸运,那台收音机的效果很好。我也不记得是听老师说的还是听同学说的,反正我了解到VOA和BBC都有Special English,特别英语,或者说慢速英语,练习英语听力就要从这里开始。
10月初,就从美国之音的慢速英语开始。一开始也是什么都听不懂,最多也就听懂个节目介绍、节目预告啥的。不过我没气馁,就这么坚持听,过了一星期,发现每次节目的30分钟里总有那么几段话会出现,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最多改换一下什么今天“星期五”、“星期六”之类,那也不难懂。只是有不少单词就算听再多遍也不懂,也只好就这么不懂装懂下去了,所幸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钟就我一个人在学校的那个小池塘旁边听,装懂也没人瞧见。
逐渐地,我发现许多新闻是和前一天、甚至再前一天的内容有联系的,如果早点把要播出的英语新闻相对的中文新闻听一遍,就容易理解得多。专题节目每天内容不同,然而每周的同一天都是同一档节目,自然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单词和它们的故事(Words and Their Stories)。就这样,到了11月底,我已经基本上进入了VOA慢速英语的世界,虽然还有许多东西我一直要到很久以后才弄明白。回想起来,靠的无非是两个字:坚持。
进入12月份,出现了新情况:VOA的广播受到了严重干扰,清晨时段的慢速英语广播听不清了。只好转向BBC,还是听慢速英语。VOA除了新闻每天都有专题节目,BBC只播新闻,有点相形见绌。
坚持听到寒假,由于冬天清晨气温不适于发愤学习,就暂停了一段时间。第二学期(1995年初)开学我就想,既然BBC的慢速新闻咱也听熟了,干嘛不听听正常语速呢?这个内容找起来不难,就是那几个电台频率,慢速英语过了就是正常语速。只是第一次下定决心认真听正常语速,却什么也没听懂,心里那叫一个憋得慌!赶快敲响退堂鼓,还是听VOA去也,排除万难,再也不听英国广播电台了!
要怎样才能顺利进入正常语速广播呢?这一年二三月份我就抱着个收音机在短波米波段上这么转悠来转悠去,终于让我找到一个比较感兴趣的节目:每周三、四晚上8点半到9点VOA有一档音乐节目,主持人名叫雷·麦克唐纳(Ray McDonald),星期四晚上播出公告牌杂志排行榜流行单曲前二十名揭晓,其中新进入榜单的歌曲都会播放,前五名的歌曲重点播出。歌曲么,总会有比较入耳的,终于抓住了我的耳朵。好了英语小短文口语训练,摸到了这么个头绪,就有的听了。每到周三周四晚上我就准时打开收音机,要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曲都到了第几位,时间长了居然还关注起来了。
光这么听没什么意思,很快我就拿起了笔,试着把听到的榜单记录下来。这实际上就是在对着收音机练听写。练了很长时间才能比较顺利地把榜单写全、写对。一开始写的时候总是抓不住,揭晓榜单的那一两分钟主持人的语速比较快,他可不管你记得下记不下来。几次挫折之后我想了个新办法:有一种收录机可以把收音机的广播内容同步录制到磁带上,如果我能买一台这样的收录机,把快节奏的这几分钟给录下来,然后反复听,这不就解决问题了么?想到这里不由地大为振奋,冲到市区买了一台京华JW-198,两个短波收音波段,带内录,正适合我的需要。
果然搞定!录下来的榜单记录起来轻松了许多,有时某一期节目里好歌比较多,除了榜单之外还会把这期节目多听几遍。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期节目就是乔治·迈克尔的《转轮(Spinning the Wheel)》,这歌越听越有味道,最后我不看歌词就能听懂其80%以上的内容,也算挺了不起的了。
长期坚持反复听这两档节目,许多词汇逐渐熟悉起来,什么outfit、duo、quartet、trio等。主持人的发音习惯也慢慢适应,不知不觉间自己的读音也带上了一点麦克唐纳的味道。
1995年四五月的某一天,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不找找BBC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听听看呢?于是试着找了一下,并且这次采用了比较明智的“策略”:从BBC的中文广播里我听到,可以写信到北京的邮政信箱去索取广播节目时间表,就试着写了封信过去索取,结果一周之后果然寄到了!当时还是第一次瞧见印刷得那么精美的全英文材料,可激动了好一阵子。这下就好办了,直接找到Multitrack Hit List,一看时间允许,就打定主意要听了。
我找到了英国的排行榜节目,可惜我的水平还不足以让我第一次听Multitrack Hit List就跟上主持人疯狂的语速。虽说录音了,也反复听了,还是感觉到相当吃力。当然这也激发了我的好胜心,觉得如果不能把这个节目拿下,实在是不甘心。于是继续努力,终于在九月前后基本适应下来了。
长期记录下来的排行榜榜单积累起来颇为壮观,我也以此自豪。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上的种种资源,外文杂志也很少见到,因而我自己手工记录与搜集的一两百期英美流行歌曲排行榜(包括英美两国的单曲、专辑两种,每周四份)名单就成了弥足可贵的历史见证,到现在还放在老家的抽屉里呢。Multitrack是单曲排行榜,6月前后我在英国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里找到了专辑排行榜的专题节目,这位主持人的语速更快,不过这时我都有点麻木了,反正他们都很快,我也一样忍受了。
与此同时我重新开始向新闻节目发起进攻。老早听特别英语时主要就是在听新闻,如今再听,词汇上是有一定基础的。这次再听,由于能够录音,效果就好得多。找了“新闻一小时”(News Hour),每晚9点到10点,基本上分为四段,听起来也不累。这是我第一次大规模听电话采访,因为许多驻地记者都发回电话报道,或者主持人直接打电话采访要人显贵,都属此类。电话采访本身就不太清楚,加上时不时的电波减弱,偶尔还会有干扰,许多时候根本听不清,就算反复听录音也无法听到每一个词,只能通过听得到的部分猜测听不到的部分。老师在听力课上讲的抓住关键词的听力策略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其实也不是主动去“抓住关键词”,而是根本就没有全文可抓。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英语口音也都进入了我的听力范围。电话采访必定会有不同国籍的知名人士发言,那些南非、印度、巴基斯坦、泰国、以色列、俄罗斯、德国等地的大人物说起英语来往往不知所云,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摸到点门道,而这点门道往往不经用,还是要反复地听,才能揣摩出一点意思来。
听了一段时间就感觉到主持人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比如Owen-Bennett Jones的口音和Alex Brody就有不同再谈“想练好英语口语,却没有语言环境”(上),前者鼻音较重,声音浑厚,听起来雄强有力,我比较喜欢,尽量多听他的节目。这档节目主持人蛮多,轮班却没有一定的秩序,只好天天试听个十几分钟。再后来O.-B. Jones调任BBC驻巴基斯坦记者,不再主持这档节目,我收听的兴趣也就大减了。
这档节目听了一年多时间,到96年底感觉跟得上了,听力也练得不错了,就不再听下去了。如今再听,已经不复当初诚惶诚恐的虔敬心情,却也没有了迎接挑战、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所谓有得有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在前段时间猛然找到了Owen-Bennett Jones的去向,又开始听他合作主持的The Interview了。
以上就是我英语听力的主要学习历程。后来再去听BBC、NPR、MSNBC等大型媒体的播客节目(Podcast),那就是锦上添花了,要说基础英语小短文口语训练,就是1994-1997年打下的。我练听力,那几年至少有3000小时左右的积累。
练到什么程度呢?我每天戴着耳机听呀听,以至于耳朵都要听坏了,直到现在跟别人聊天,往往到关键处容易听不清,这是学习英语听力付出的听力代价,不可谓不高昂。但是怎么办呢?
————————
下苦功是一方面,方法也是一方面,如果方法不对,苦功往往要打折扣。在听力方面,我还要在这篇长文的最后给朋友们一些建议:
虽然我已经写了太多太多英语小短文口语训练,但今晚这个话题实在是写不完了,暂且把这篇标记为“上”,至于有没有“中”,还是直接出一篇“下”,等我慢慢考虑清楚了再说。感谢朋友们的耐心,下周五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