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英语语法书
首先,语法知识是不存在好坏的。
但自学语法时不要选择那种事无巨细地陈列出每一条语法规则的“大全”型语法书,一股脑的语法罗列方式,是自学语法时最大的灾难英语自学教程书籍,这类书籍更适合充当工具书去查阅使用。
那么学习者到底需要一套什么样的语法书呢?
旋元佑老师曾说:
好的语法书,不应该有任何要背的东西,每一章都去思考理解,不必记忆,看懂了看下一章,看完了文法自然就好了。
对于笔者而言,一本语法书,作者能讲得清楚,读者能看得明白,就是好的语法书。
真正提高英语语法水平
提升语法水平,乃至提升整体英语水平的法门就是:
『多看句子』
语法体系是抽象的,只有把它具象化,把语法放到句子里面去看,才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
你可以看英语新闻、英语杂志或者一切英语读物。不是像做应试阅读题那样麻木的看,而是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语法结构。
大量的句子看下来,再繁复的语法规则都不是个事儿了。
适合自学之用的语法书
这是一套笔者憋了很久一直想拿出来说一说的语法书:
《英语语法新思维》张满胜著
↑↑↑我收集的英语语法新思维各版本
看书名不难发现,这是一套与“英语思维”息息相关的语法书。
这里举个张满胜老师在《英语语法新思维》一书中提到的例子吧:
I am married.
I got married last year.
I've been married for over a year.
中文里“结婚”一词,在英语中就有 am married、got married、have been married 三种表达方式。
这三种形式上的区别恰恰体现出了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差异:
英语中有动作(action)和状态(state)的区分,以及时态的问题,而这些在中文里是不存在的,是汉语思维的盲点。
如果不了解汉英语言的思维差异、不知道英语思维的规律和特点,不仅无法具备把中文正确翻译成英文的能力,甚至可能连英语句子的确切意思都读不懂。
《英语语法新思维》这套语法丛书也正是从英语思维的角度出发,没有乏味繁冗的语法规则陈列,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例句帮助学习者理解规则形成背后的原因英语自学教程书籍,以期能在日后不同的语境下做到对语法规则的灵活使用。
张满胜老师的讲解,深入、细致,通俗易懂。比如讲到名词从句时,他写道:
名词从句就是用三种句子来分别充当另外一个句子的四种成分。
三种句子:陈述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四种成分: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
在讲到『名词的可数性』一章时,张满胜老师又在书中反复告诫读者,“不能完全按照汉语的逻辑思维来理解英语的可数与不可数的概念。”
拿“money”来说,中文里本身就有“数钱”这个说法,“钱”在汉语思维里自然而然是可数的,但在英文中“money”不可数。
原因是,英语里的总称名词都是在强调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的实物。
“Money”即是这样的总称。它强调的是钱的“概念”,而不是多少钱的具体数量。
如果你从中文思维去考虑,对于名词的可数性自然总是混淆的。
在讲到『名词的数』一小节时,书中写到:“不同语言对于单复数的概念是不同的。”
汉语一般不区分名词单复数。中文里我们说出一个名词,没人会去想它是单数还是复数,也不会去考虑词尾拼写形式的变化。而在英语中则需要去区分单复数。
这里考大家一个小问题。
说到复数,大家都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肯定为复数。
那么“一个半”算不算复数呢?
一天是 “one day”,为“单数”。那么”一天半” 是 one and a half day 还是 one and a half days 呢?
《英语语法新思维》里提到,在英语里区分单复数,是把“多于一”算作复数的。因此,英文的“一天半”是要加 -s 的,正确应为 one and a half days。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但是之前没有仔细考虑过的问题,在书中还有很多。我管这套书叫“学习型”语法书。学渣适合看,通俗易懂。学霸也可以看,看下来能解答你很多语法方面的小疑惑。
《英语语法新思维》系列语法丛书共分为三册总结:推荐一套让我有跪感的英语语法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上文例子来自第一册初级教程),其中:
『初级教程』主要讲了英语主要词类(名词、限定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和两种时态(一般时、进行时)。这一册书可以用来学习构造简单句。
『中级教程』主要讲了三大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完成时态、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这一册书可以用来学习构造复杂句。
『高级教程』主要讲了非谓语动词的三种形式(不定式、动名词、分词),并在中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英语从句进行了细究,相当于从句的提高篇。
————假装分割线————-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英语自学教程书籍,别忘记伸出手手点个赞再走呀!ヾ(◍°∇°◍)ノ゙
关注我: 学英语那点事,还有超过100篇高质量干货长文,已获超30万次收藏,解决你关于英语学习的所有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