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零基础英语 核心方法:设计英语课堂导入的关键

核心方法:设计英语课堂导入的关键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设计英语课堂导入的关键

仝 葳

2012年4月下旬,我作为天津市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并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和最佳综合素质奖。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优秀英语教师齐聚一堂,现场授课。比赛中,老师们都力争最完美地呈现出自己精心设计的课程。课堂类型涉及听说课、读写课、语法词汇课和复习课,为参会教师搭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观摩和研讨的平台。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作为一节完整的英语课,特别是一节优秀的英语课,课堂导入的设计尤为重要。而老师们也都十分用心地设计了自己的课堂导入,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课堂导入及其效果,我认为设计课堂导入时,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关键一:导入的情境要“近”,忌“脱离实际”

英语课的导入首先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为本节课创设恰当的语言情境,这个情境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感觉“近在咫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亲近和熟悉,有话可说,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本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开始就介绍自己、自己的学校、家乡和学生等等英语零基础教学,而这些与在座的学生毫无关系,更与本课的情境没有关联,且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此自然不太感兴趣英语零基础教学,又怎么可能实现“热身”的作用呢?而有的老师就恰恰把握了这一关键,用学生真实的生活图片,设计了导入环节。比如,有位老师要讲“运动”的话题,她就拍到了这所学校墙上关于运动的宣传语,成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为本节课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本节课关于“运动”话题的学习。

关键二:导入的起点要“低”,忌“难”、“繁”、“多”

导入只是一节英语课的开始,授课教师没有必要把这个起点定得过高,让学生一开始就“不懂”,一开始就“够不到”。具体说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教师的平时授课。老师和学生彼此都很熟悉,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尽量估计到全班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通过这个“低起点”的简单导入,进入到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开端”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教师的异地借班授课。正式的比赛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十几分钟与学生见面,在和学生接触时,老师就应该能够较为准确地预估学生的水平,然后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预先设计好的导入,达到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这样的导入才能够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本次大赛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有的老师预先设计的导入明显高出了现场授课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甚至听不懂老师所提到的单词或句型,即使老师重复多次,学生也无法理解;有的老师反复讲解某个学生不懂的单词,而且用的单词越来越难,导致学生一头雾水,结果本来预设的2—3分钟的导入,最后用了8—9分钟还没有“导”进去,还没有使学生达到“热身”状态。对于40分钟的课堂,这10分钟的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我在授课之前与学生见面时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比我预想得稍低一些。于是我临时调整了预先设计好的以交际形式为主的导入,改为同学们一起讨论,结合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因此较为顺畅地进入了本节课的话题。所以,导入要略低于学生的水平,切忌难词、难句和啰嗦累赘的呈现(presentation)。

关键三:导入的目的要“准”,忌“言之无物”

导入要“直奔主题”,且与课文密切相关。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有导入以及导入要解决什么问题。老师的每一个设计,甚至是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伏笔、有目的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导入必须要“短小精干”,目的性一定要强,绝不能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去讲一些和本课毫无关联的内容。本次大赛的参赛教师都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彼此都不认识,有的老师就借“导入”的机会,和学生“问候问候”或“拉拉家常”等等,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起立向在场的评委和观摩教师问好;还有的老师为了“点燃学生的热情”大声问学生:“Are you happy?”学生觉得莫名其妙,勉强回答了一下。这位老师觉得没有达到效果,更大声地又问了一遍,学生才明白“哦,原来是要大声喊出来。”于是,学生大声说:“Yes!”学生显得很兴奋,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导入与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呢?在课后评委点评时,包天仁教授也指出:英语的课堂导入要杜绝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No silly questions!

关键四:导入的内容要“精”,忌“面面俱到”

导入是为学生本课学习搭建的第一个“脚手架”,教师不需要将本节课所有的重难点全都灌入到导入的环节中。比如有一位老师讲“电影的种类”这一话题,导入的时候只是问问学生喜欢什么电影,并告诉学生可以用中文说出电影的名字,这样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很好地创设了该节课的话题情境,同时成功地引导学生迈上了第一个台阶。然后老师随即用学生提到的某一个电影导入新课:“What kind of movie is it?” “What kind of movie do you like?”这个导入只解决电影的种类所涉及的4个词汇,其余句型和结构只是老师在渗透和铺垫,留到后面再逐一解决。所以说,要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英语零基础教学,需要各个环节,层层递进,逐级地搭建“脚手架”,而导入只是其中开始的第一个,没有必要涵盖所有,更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关键五:导入的形式要“巧”,忌“花拳绣腿”

英语课的导入要有引人入胜的效果,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的形式有很多,如歌曲、视频、游戏和图片等,但是对于某一节课,总会有一个最适合的导入形式,才能称之为巧妙。导入形式的多种多样并不意味着在一节课上都要用到,“喧宾夺主”或者“花拳绣腿”都会适得其反。记得有一位男老师要讲“吸烟的危害”这一话题,他既没有用很多“禁止吸烟”的图片,也没有用吸烟的视频这些“俗套”来导入,而是拿了一个烟盒,慢慢打开。学生惊讶极了核心方法:设计英语课堂导入的关键,“老师竟然在上课的时候吸烟?!”一双双眼睛立刻聚集到了那个小烟盒上,有的同学还窃窃私语……老师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慢慢地打开烟盒,拿出来一支粉笔,写下本节课的话题“No smoking!”。学生们一片哗然,但全被老师的这一举动深深吸引了,而且迅速进入本节课的话题。借用邓小平同志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放到英语课的导入中,同样适用。如今,使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课堂比比皆是,但是能否达到效果,还是要看哪种形式最适合、最巧妙、最能解决本节课的关键问题。

在本次比赛授课过程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评委们对参赛教师们的授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也集中点评了参赛教师们的课堂导入环节。就我自己的课而言,我要讲的是“根据个人喜好的不同选择生日礼物”。我的导入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受到了评委和观摩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是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生日快乐歌》的旋律进行导入,让学生们一听到这个音乐就会自发地跟着哼唱,然后我问他们这是什么歌,接着问什么时候唱这首歌,学生很快就答出来是生日的时候唱的。于是,我将音乐停下来,进入本节课的核心话题,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都做什么,接着展开“头脑风暴”的热身活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学生十分积极举手发言,谈论自己在生日的时候都做什么,然后讨论自己的喜好,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整个导入环节用时2分钟。

其实,这样一个导入的设计与我起初的设计是截然不同的,前后更改了若干次。首先,我在提前和学生见面时了解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导入环节难度降低。导入必须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能正常进入到要讲的内容。这也是本文在前面提到的“导入的起点要低”。其次,临场的应变。比赛时,我偏巧抽到了1号,作为第一位参赛教师讲课。主持人在我讲课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开场白,开场白结束之后就直接说“1号老师计时开始”。我本来要将《生日歌》的旋律曲作为课间休息或者学生等候上课开始时的背景音乐。这样一来,没有休息的时间,直接进入我的40分钟的授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灵机一动,临时将这首歌曲调整到上课的导入环节,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我将《生日歌》的音量调小,作为我导入环节的背景音乐,伴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提出了“Do you know the song?”的问题。而当学生们说出“birthday”的时候,我关掉音乐,以免音乐的声音干扰师生间的交流,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节英语课,而不是音乐课,避免了“花拳绣腿”、“喧宾夺主”。课后,我的指导老师们对我做的临时调整也非常认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英语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导入,那么这节课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也势必能够更好地融入本节课的话题,感知语言知识,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总是希望英语课能够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习得”语言,那么,作为第一环节的“导入”就要恰到好处。要想“润物细无声”,首先要“好雨知时节”,不是吗?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9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