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希望你像个“正常人”一样笑对人生。
无论中外,心灵鸡汤式的自助类书籍(让你培养乐观主义的、杜绝消极思想的、减轻焦虑的)屡见不鲜。生活中,面对 “How are you” 这个问题,人们永远期待你回答 “Fine, thank you”;而在工作场合,不少企业都要求员工保持乐观心境,以创造出积极的工作环境提高效率,有些企业甚至将其写进了公司守则。
然而,来自丹麦奥尔伯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Svend Brinkmann 指出开朗乐观英语,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情形时开朗乐观英语:别强迫自己或者别人保持乐观,其实那样会压力更大,“快乐”并不是合适的应对方式,“装快乐”会让人们在情感上更为受伤。
他在自己的《坚定立场:抵抗自我提升狂潮》(Stand Firm: Resisting the Self-Improvement Craze)一书中详细探讨了这点。这本丹麦畅销书本月已经被翻译成英文,由国际出版商 Polity 出版。
“我相信,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应该反映了这个世界。当坏事发生时,我们应当被允许产生消极思想,因为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生活有些时候是精彩的,但它同时也是悲剧性的……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于用乐观思维去想事情,那么当被现实袭击时,我们在情感上会更受伤,而且坏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Brinkmann 强调,有些人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这没有错,那些喜欢看自助类书籍的读者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快乐”不该是强行的——社交场合要求人们以积极面目示人,但是这不该阻止人们与亲密朋友讨论创伤;而企业要求员工散发正能量这点,“简直是独裁”。Brinkmann 将这种对员工乐观情绪的执着形容为“思想控制”。
就在 2016 年,美国国家劳动仲裁部在 T-Mobile 的案例中判定雇主不该强迫雇员在工作中保持开心,自此,雇员们不开心的权利得到了保障。不过大公司们还是花重金确保雇员的乐观情绪——当然这也并非出于完全的无私,Brinkmann 解释道,团队工作时,人的情绪变得重要的多,这也让人们的情感成了被利用的对象,“当我们的情感变成商品时,就很容易和自己的情感脱节”。
这本书想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强行在压力下装快乐,本身就是疯狂的“自助”举动;而那些自助书籍暗示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变得很快乐,则会给人留下错误印象开朗乐观英语,即那些不快乐的人只能怪他们自己。
总之,负面情绪在生活中扮演着健康而重要的角色。感到愧疚、羞辱、愤怒、伤心等都是正常的。“快乐”很好开朗乐观英语,但无需每时每刻。
题图来自 Insid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