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广东通志》 “黑酒”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康熙字典》虽然收录 47000 多个汉字,但遍寻全书既找不到“咖”字,亦寻不见“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大量史料也从旁显示咖啡的英语, 清朝初年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越来越多的洋人来到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咖啡也随之而来。当时的《广东通志》有了这番记载:“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以消食也。”很多历史学家认定,文中所谓的“黑酒”便是咖啡。
1866年《造洋饭书》“嗑肥”
1866 年,定居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的夫人为教授中国厨师做西餐,精心编写了一本西洋烹饪实操书籍,取名《造洋 饭书》(Foreign Cookery In China )该书开篇讲述后厨卫生管理,强调餐饮环境的重要性,不同擦拭功用的毛巾分开使用,与今日餐饮管理如出一辙,令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首次提到如何烘焙及制备咖啡咖啡的英语,不过“咖啡”一词却被译作“嗑肥”。中国厨师学习西餐,偶尔也需亲身品尝,洋人邀请中国人赴宴,国人更是接触到完整的西餐。由此可见,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咖啡已经被国人所接触。其实“嗑肥”中的“嗑”字用得极妙,其“聊天闲谈”之意切中了咖啡真意。
1877年《抚番开衫善后章程》“咖啡”
1877 年咖啡的英语,福建巡抚丁日昌支持并辅导台湾当地民众发展种植业,并在《抚番开衫善后章程》中明确提及“咖啡”,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出现“咖啡”一词的文献记录。作为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曾创办江南制造局的丁日昌一生致力富国强兵, 对于“强兵御侮”的主要对象——日本熟悉至极。此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学识渊博。当时,日语“咖啡 [ コーヒー ]”一词在汉字表中就是“珈琲”二字,丁日昌文中的“咖啡”一词应该便是化出于此。
1915年《中华大字典》coffee
“考非何物共呼名,世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这是清末(1909)上海滩文人朱文炳对于咖啡的咏叹咖啡的英语:“咖啡”一词的来龙去脉,竹枝词名作《考非》。清末民初,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出现了商业性质经营的咖啡店。有文字记载如下:“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
毫无疑问,“咖啡”一词是在民国时期正式进入汉语词汇库的。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明确了 coffee 的准确译法: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20 世纪 30 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中,则不仅收入“咖啡”一词,还给予了详细且正确的解释。
本文节选自《咖啡 咖啡》第二版P94
著者:齐鸣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2019年7月第2版
出版时间:2019.7
标准书号:ISBN 978-7-5713-0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