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要期末考试了,爸妈头疼的孩子“写作文”又要来了……
别人家的小朋友写作文,写的是:“灯,把黑夜烫了个洞。”
这样的比喻句,词语简单,却充满想象力。
反观自家熊孩子,这样造句:
我的妈妈是个多余的中年妇女……
我小心翼翼帮着心狠手辣的妈妈拿了两个鸡蛋……
家长OS:我也想让孩子文采斐然啊,可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
·看到作文就头疼,背再多“好词好句”也没用;·写作文纠结得要命,挤牙膏一样能挤一整天;·每次语文考试,作文都被扣很多分……
其实,写不好作文,
并不是孩子能力不行,而是没学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高考作文满分、文科状元、教过300万学生写作文的猫老师说,
孩子们学作文的方法,90%都是错的!
而且很容易就会误入3个误区:
猫博士
误区1:滥用好词好句
举个例子。
一个男孩写了一篇爸爸教他学自行车的作文,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爸爸跑了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问他,爸爸真的是“语重心长”地和你说话吗?
孩子就笑了熊用英语怎么造句:熊孩子作文太头疼,这位妈妈的做法简直绝了!,不是。
对呀,一般情况下,家长哪会这样说话呢。
每个家长的个性、说话的方式、语气等都不一样,
怎么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语重心长”了呢?
说到底还是孩子写作文陷入了一个固定模式,写作文一定要有好词好句,成语往往是凸显“文采”的最佳手段。
于是所有的爸爸都是“语重心长”,妈妈都是“苦口婆心”……
误区2:过度拔高中心思想
老师常说,写作文要有中心思想,但是又没给出具体的方法。
于是孩子的作文结尾通常都是“这个故事反映了/表现了……”
又或者更直接一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这样一来,孩子的作文肯定拿不到高分。
误区3:缺少有效信息
有个学生写一篇关于研究鲸鱼的文章。
在描写研究过程时,他直接写“这个孩子一边翻着书,一边敲打着电脑……”,
以6个省略号描写完了整个过程。
反而在后面花了很大的篇幅写这个孩子做完研究之后的感受。
写完交给老师,直接判了不及格。
孩子的这篇作文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有效信息量。
自然拿不到高分了。
猫老师以前教过这样一个小男孩,特别好动,甚至好动到让家长、老师都头疼的程度。平时最讨厌看书,语文成绩一直倒数。
有次从吴哥窟游玩归来,交了篇游记,结果直接被老师退回重写。
他就是随大流写那些佛像、神庙,再东拼西凑一堆写景的金句,还常有夸张的形容词“乱入”,结尾升华主题“这次旅行真有意义”——典型的套路写法,毫无生气。
但猫博士没有指责他,反倒说:“你是个很特别的孩子,老师教你写一篇更好玩的作文怎么样?”
首先,她教孩子用“五步写作法”收集素材、选择素材,发现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景区里的猴子!——由此确定了作文的方向。
接着,教他用“思维导图”搭建全文框架熊用英语怎么造句,把脑海中的抽象思维具像化——有了画面,孩子就知道怎么动笔了。
▲猫博士教《吴哥窟的猴子》思维导图
然后拓展细节、放大亮点:既然孩子好动,猴子也好动,猫博士干脆教他用“动词写作法”描绘细节。
动词,是整篇文章的肌肉,决定什么时候闲庭信步、什么时候快速推进。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喂!喂!”一名警卫追着一只猴子从平台上飞奔而来。不一会儿就离我只剩五米的距离了,我吓坏了,下意识地摆出了格斗式报架,生怕它把我啃得一点不剩。等它跑到转角处的时候,我呆住了,以为它会扑过来,但它却抓着木头支架爬上去了。我过了好久才缓过神来,去找它,可哪里还找得到?它已经消失了。
你看这一段,紧锣密鼓,节奏明快,简直就像武侠小说里,一位侠客的出场画面。
最后这篇《吴哥窟的猴子》交到学校去以后,被老师夸奖:“通篇都是好词好句!”
猫博士经常对孩子说:写作不仅是学校的必修课,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首先,写作能帮助孩子疏解情绪、修养品性。
很多孩子不擅表达,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而写作,恰恰能最大程度表达自我熊用英语怎么造句,合理发泄情绪。所以儿童心理学家,常常建议孩子写日记、写作文。
其次,会写作的孩子是天生的领导者。
每篇作文的诞生,都需要孩子充分挖掘信息、归纳整合、提炼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资源重组能力和独特的视角力——这些,都是领导者的必备才能!
所以爱写作的孩子,一定比同龄人思路更清晰、眼光更独到,更具领导魅力。
最重要的是,写作帮助孩子打开视野、拓宽心胸。
通过文字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帮助孩子提升认知格局。以后遇到挫折不容易气馁熊用英语怎么造句,跌进低谷,也有勇气逆风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