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少儿英语 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刘 丹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两者的深度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效率也并不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在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五个常见误区,即为了技术而技术、以教师为本、注重工具属性、狭隘理解信息技术、忽视濡化过程等,并提出了从“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从“技术本位”向“教育本位”、从“正式学习”向“无缝学习”转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深度融合;学生为本;教育本位;濡化过程;无缝学习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越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和使用机会,促进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2018)。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前景也十分广阔。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起步较早。从录音机、幻灯片,到计算机、投影仪;从磁带、电子书,到音视频、英语网站,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身影随处可见。然而,很多时候,为了技术而技术,或者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仍然存在。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率并不高,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在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指导英语教师探索和实践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支持与增强作用,不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常见误区

在学校教学中,英语教师虽然已经习惯于使用录音机、电脑、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但对于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的支持与服务作用,英语教师显然缺乏深入思考。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凭借个人喜好与感觉,选择性地使用部分信息技术。

在此,笔者梳理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五个常见误区,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1. 为了技术而技术

为了技术而技术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信息技术凭借其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优势,能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氛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并不是教学的主角,不能喧宾夺主。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确定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与实效性。

[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下同)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阅读部分“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

教学设计:导入环节,学生使用联网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的二维码,进入教师精心制作的知识页面,详细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藏羚羊”、“非洲象”和“猴子”的背景知识。随后,学生在线完成几道有关的问答题。

案例分析:教师花了很多心思,搜集资料,编辑页面,制作二维码,但实际的教学实效并不高。这是典型的“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设计。背景知识的介绍,不是教学的重点,只需作为一种补充即可,更不需要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开展评价。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简单问题,反而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改进建议:作为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既要为阅读活动做好铺垫,也要为接下去的深度阅读留下充足时间。在此,教师只需要借助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动物的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现状,从而实现向阅读活动的过渡。

2. 以教师为本

在大多数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一应俱全,内容丰富。整节课,教师只顾着课件的翻页,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则鲜有互动。教师俨然成为了英语课堂的主角,信息技术沦为了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的帮凶。在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案例2]

教学内容:必修1 Unit 5 Music的热身部分。

教学设计:整节课,教师借助上百页的多媒体课件,用国内外知名歌手或乐队的照片,并超链接音乐或歌曲选段,详细介绍古典音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形式,讲解各种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

案例分析: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现实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然而,教师在这节课中仅仅把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呈现工具,通过制作大量的课件页面,喋喋不休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参与和思考的机会,成为了教学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改进建议:教师可以将热身部分的教学,设计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首先,借助Lino共享贴纸软件,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罗列出音乐的不同种类。随后,借助联网平板电脑,学生上网搜集不同类型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最后,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这样的设计,学生全程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只需要提供协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真正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主体(何克抗,2018)。

3. 注重工具属性

信息技术的工具属性根深蒂固。然而,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工具,同时也具备教育的功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便利与支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属性,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

[案例3]

教学内容:必修2 Unit 3 Computers的词汇教学。

教学设计:学生使用联网平板电脑英语教学法,借助“有道词典”、“百度词典”等在线词典工具,查找课文中生词的释义和例句。随后,完成教材和Workbook上的词汇练习题。

案例分析:联网平板电脑和在线词典只是替代了传统的纸质词典,除了体现作为词典工具的价值之外,没有其他用武之地。通过词汇教学,学生除了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之外,更需要掌握正确地使用词汇。由此,不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属性,还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改进建议:在此,词汇的无缝学习框架值得推荐。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简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explore)在阅读文本中的意义(探测;探索),并通过连线、填空等练习,进行简单操练。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联网平板电脑,通过搜索引擎,网络检索含有explore的句子,并将与课文中的意义“探测;探索”不同(检查)、与explore词形不同(exploration,explorer)的句子区别开来。课后,学生开展情境造句,既可以借助校园、家里和社区中现有的场景,也可以发挥想象,创造情境,尝试使用explore一词。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将情境拍照,并和造句一并上传网络学习空间。随后,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里,对同学的网络检索和情境造句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网络检索和情境造句活动进行适当总结,解决典型性问题,并从中选取优秀作品,对explore一词从形义、结构、搭配、同义关系等方面进行提炼归纳,实现“去情境化”学习(刘丹,2019)。

4. 狭隘理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内涵丰富,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课本、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英语学习网站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信息技术的全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的内涵。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信息技术也大有可为。英语教师不应该再狭隘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会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内外营造信息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案例4]

教学内容: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s的阅读部分“Theme Parks — Fun and More Than Fun”。

教学设计:课前,学生预习课文。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逐段理解阅读文本,学习Disneyland、Dollywood和Camelot等三个乐园的主题和活动。随后,开展小组活动,教师提供四个主题乐园,即北京紫禁城、上海动物园、横店影视城、深圳世界之窗,供学生选择。学生通过联网平板电脑搜集有关主题乐园的资料,合作完成一段文字介绍。课后,学生书面完成小组合作的写作任务。

案例分析:学生对“主题乐园”的话题感兴趣、有话说。很多学生都去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乐园,各有不同的感性认识。只提供四个主题乐园供学生选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身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问卷工具,对学生游玩主题乐园的情况展开问卷调查,以便设计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方案。同时,信息技术的身影只出现在课中、课前与课后,信息技术没有了用武之地。

改进建议:课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开展学习分析。通过设计网络问卷,了解学生去过主题乐园的情况,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去过的主题乐园在哪些方面“fun”,哪些方面“more than fun”。随后,教师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微课英语教学法,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的主题、段落的结构与大意。课中,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用一段话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主题乐园。教师根据之前问卷调查掌握的情况,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资料,包括词汇、短语和相关的背景信息,并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解答疑问,提供帮助。课后,学生把完成的写作作品上传至网络学习空间,同学间互相赏析和评鉴,对错误进行修改,对亮点给予点赞。最后,教师在线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5. 忽视濡化过程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该成为一种学习文化,而非只是一种教学附庸。真正的深度融合,并不止步于单纯使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学生既有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必须有所改变——这可说是一种“濡化”的过程(黄龙翔 等,2010)。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转变并熟悉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移动学习活动。

[案例5]

教学内容: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整个单元的教学。

教学设计:阅读部分的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精彩纷呈的图片和短视频,生动介绍各种不同的节日。听力部分的教学,教师使用录音机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配套练习。词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录为主。写作部分的教学,也以传统的纸笔方式完成。

案例分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信息技术的融合也应该一以贯之。仅在某几个课时中设计运用信息技术,不能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无法形成新的移动学习文化,无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忽视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濡化过程,使信息技术沦为了教学的附属品。

改进建议: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阅读部分的教学,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节日;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小组协作任务,再归纳出几类不同类型的节日。听力部分的教学,可以在语音实验室,借助专业化的视听设备完成。词汇教学,可以尝试无缝学习框架的构建。写作部分的教学,则可以尝试使用在线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如剑桥大学的Write & Improve系统、外研社的iWrite平台等英语教学法,学生在线完成写作,系统自动进行评阅,点评亮点,指出错误。

三、应对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常见误区,英语教师就必须改变观念,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 从“教师为本”转向“学生为本”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换言之,学生的发展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的逻辑起点。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不让信息技术沦为教师的教学辅助与附庸,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常见误区与对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更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支持与增强作用,创建“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融入移动学习活动、适应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 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

从“技术本位”转向“教育本位”,是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的表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回归教育本位”就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的发展(严月娟,2014)。英语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满足于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而是应该着眼于信息技术服务于英语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从优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合理融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工具、手段”向“能力、意识”的飞跃。

3. 从“正式学习”转向“无缝学习”

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学生学习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校外的学生自学环节,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除了在教室、学校等正式学习环境之外,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家庭、社区等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创建全天候的信息化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学习,并能简单快捷地在不同情境之间转换,真正实现“无缝学习”。

四、结语

虽然说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英语教育之中,但英语教育的信息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程晓堂,2018)。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为了技术而技术、以教师为本、注重工具属性、狭隘理解信息技术、忽视濡化过程等误区仍普遍存在。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英语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实现从“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从“技术本位”向“教育本位”、从“正式学习”向“无缝学习”的转变,从而营造信息化的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升语言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2).

[3] 黄龙翔,陈文莉,吕赐杰,张宝辉. 移动学习活动的属性分析:探讨学习活动设计的两个个案[J]. 中国电化教育,2010(2).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刘丹. 英语词汇无缝学习框架的构建 [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

[6] 严月娟. 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及其启示 [J]. 教学与管理,2014(7).

Common Mistak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D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common mistak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namely technology for technology’s sake, teacher-centered, focusing on tool attributes,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gnoring the encultur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ose common mistak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ree changes, including the changes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from technology-oriented to education-oriented, and from formal learning to seamless learning.

Key words: deep integration;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oriented; enculturation process; seamless learn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