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当人们沉浸在准备迎接新年的喜悦中时,新冠疫情再一次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随着疫情形势不断严峻,防控措施逐步升级,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大学英语教学部积极响应学校部署,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集体备课,并邀请教师录制线上教学平台操作示范视频,进行集体培训。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基础上英语简单口语交际,大学英语课程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本次线上教学,教师经验丰富,全力投入,努力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示范点效能。
大学英语通用基础课程群
01
Anti-COVID-19:We have stories
抗疫,我们的故事
在学院和系部的周密部署下,基于前期积累的线上教学经验,大学英语核心能力(口语)课程组充分交流、反复测试,制定出得以实现课堂口语交际训练的最佳方案。发掘利用SPOC线上课程和腾讯会议等交互平台的资源及功能,营造跨文化交际语境,开展头脑风暴、发音训练、对话练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Move the body, move the brain,”实现课前输入和课堂翻转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抗疫亦是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英语简单口语交际:“疫”起努力,灿烂可期! 大学英语教学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纪实,用英语讲述身边NPUers的抗疫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可爱的同学们专注听讲,踊跃发言,他们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也深深打动、激励着我们,满怀信心,共盼春天。 (大学英语核心能力课程组:王晓丹)
Listen, spring is coming!
依网传声,凭声暖心
即使隔屏相对,也要让学生用耳朵去聆享声音的温度,成了大学英语核心能力(听力)课程在今冬的持守。核心听力,特色鲜明。经过反复比对和试讲,我最终选定腾讯会议为授课平台,在第一讲以中华元典及诗词中的“听”为先导,带领学生聚焦“精听”,继之以实用策略讲介,授课效果甚佳。在课程尾声,通过在线播放新华社报道西安疫情的英语新闻视频,让学生对于脚下的这座城即将祛疫重生而欢欣。依网传声,凭声暖心,希冀这门课程能像春来之际的一道虹和一抹霞,扮靓工大,装点长安。 (大学英语核心能力课程组:魏晏龙)
Reading is believing
所读即所得
我讲授的大学英语核心能力(阅读)课程涉及到大量指引学生在文本中捕捉和定位语言信息环节。线上课堂情境下,保证这些互动环节的交流质量是我调整课件内容和更新课堂设计的首要考虑。在原课件基础上,我添加了多张教材的扫描页截图,并在截图讲解相应位置对其进行重点标注和文字说明,使得学生能够对应课件图片信息,准确快速跟随教师指引,在教材中找到对应文字信息。其次,原课件基础上,我添加了多处文字和页面的动画设计,目的是缓解学生长时间观看静态屏幕的视觉疲劳和注意力疲劳。以上两种线上课堂内容和互动进一步“视觉化”的尝试既可以帮助学生“所读即所得”,又可以巧妙调整学生状态,保持学生课内注意力。 (大学英语核心能力课程组:吴佳)
I write what I Iove
我笔写我心
为了使大学英语核心能力(写作)这门课程的当堂写作任务“接上地气”、“贴近现实”、“学以致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消化定义法、分类法,我在操练任务的主题设计中增添了疫情封校期间亲情、友情要素,使学生通过写作深度思考、直抒胸臆、“我笔写我心”。 (大学英语核心能力课程组:马静)
My first online class
我的第一课
我的课程在周二的下午,害怕学生忘记,早早在QQ群发了通知,我也早早等候在腾讯会议端。1:50左右,学生们陆陆续续进了会议,并按照通知很自觉地把名字改好了。整点上课,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人缺席。
第一次课主要利用一课时讲解了课程设置、课程介绍、基本要求等等。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能及时提出相关疑问,作为老师,我感觉这种线上教学其实也能良好地互动,活泼自信的学生,自始至终都开着麦,随时回答老师问题;大部分同学比较内敛,但仍以打字的方式参与课堂。不过,日后的课程会大大增加课堂语音回答问题的要求,毕竟语言是要学以致用的。
第二课时首先让学生就当前形势用所列出的与疫情相关的词汇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不忘初心,明确来大学学习的目的,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导入第一单元话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学生们的心情稳定,情绪平和,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决定,并有多人参与志愿者活动,还有更多的学生也表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勇挑重担,和学校一起共克时艰。 (大学英语III课程组:屈江丽)
Always by your side
和你在一起
1月10日,我和学生们如约在“云端课堂”相见。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配合,我采用了腾讯会议直播授课,在课堂中实时跟同学们进行交流、同步共享PPT以及教学视频。在开学第一课中,同学们用英文进行了自我介绍。除了让学生对学科专业、家乡、兴趣爱好等进行描述外,我还特别就目前特殊状况下大家的心情、感受和所遇到的困难等问题,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借此机会,让学生们的压力和情绪得以舒缓和释放,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基础英语课程组:潘冀春)
大学英语拓展提高课程群
02
Online classroom makes us close
“云端”课堂,零距离教学
经历了2020年初大规模线上教学的练兵,今年面对疫情英语简单口语交际,再次开展线上教学,已经少了一些忙乱,多了一些底气。个人对线上教学体会比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互动,善用工具和反馈跟踪。首先,线上教学环境虽然不便于开展互动,教师却要特别重视互动。线上授课,学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就更需要通过增强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增加提问的频率,引导学生发弹幕,多变换讲授方式等。通常情况下,每十分钟就可以做一次授课策略的调整。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雨课堂”的投票和答题功能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从而带动脑子动起来。为了保证学习效果,还应当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疫情虽然在物理上隔离了师生,却无法隔绝师生间情感和知识的交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在疫情中会获得在知识和人格上的双重成长。 (学术英语口语课程组:高㛃)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星光不负赶路人
时隔两年,这次疫情让我们又迎来了“屏对屏”的网课。与2020年初上网课时的紧张心情和反复调试各种在线平台不同,这次,课前我始终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在这个海量资源和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拥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能力才是关键。这一轮几节网课下来,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自己可以摸“对”石头过河:
1、出镜or不出镜?我的想法是,面对新学生的第一节课,一定要给精神抖擞的自己一个网课出镜的机会。相信,教师积极的情绪加上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屏幕另一端的学生是有感染力的。
2、细化知识点。针对小班授课和网课中学生容易分心的特点,我重新设计了每堂课知识点的讲授节奏,尽量要求教师每次连续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中间穿插一些提问或者互动。
3、即时互动和小测验。针对细化了的课堂知识点,课前准备几个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互动练习和小测验。同时,将练习中的知识点与时事相关联,比如lockdown, sedentary lifestyle, pros and cons of online-learning等主题,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知识点有“用”。线上平台虽然少了“面对面”线下课堂的亲切,但网课中似乎也没有了线下课堂中peer pressure的压迫感。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也会更敢于参与互动,获益于此。
4、及时反馈和答疑。当教师即时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反馈和答疑,学生会觉得受到重视,和老师的沟通是顺畅和自如的,也会很更受鼓舞和有学习劲头。
结合2020年上网课的经验,作为教师,我将更加客观地看待网课的利与弊。同时,网课节省了大量的通勤时间,希望自己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如何设计好90分钟的授课,从“以教为主”转向引导和激发学生“以学为主”。
最后,想对自己的学生们说:特殊时期,安心学习就是最好的抗疫!我们应热情饱满、理性且自律地投入到网课学习中去。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回首时,相信你们都会感谢此刻加倍努力的自己! (学术英语读写课程组:苏小青)
Confidence comes from full preparation
自信源于充分准备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的考试和教学计划,准备迎接寒假,却迎来了新学期,并且是线上教学。收起心,开始认真准备新的教学任务。虽然在过去两年已经积累一定线上教学经验,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在课程的前一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线上测试,确保网络、软件、课件一切到位,并测试软件的各项课堂功能。周一晚上七点,带着一点紧张焦虑,经过短暂的试音,课程正式开启。我使用的软件是腾讯会议,在我简短的讲话后,邀请大家打开视频、音频,互相打招呼,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一定破冰效果,我的紧张感也渐渐减轻。在之后课程中,我穿插使用了腾讯会议的聊天(回答开放式问题)、投票(回答选择题)及分组讨论等功能,自己也越讲越轻松,课程顺利结束,学生反映良好。这也增强了我未来几周在线授课的信心,相信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越来越自如。 (口译课程组:孙荧)
公共大学外语课程简介:公共大学外语课程属于面向全校的语言类通识通修课程,共计8学分。其体系内所有课程分为通用基础、拓展提高两大课程群。大学外语采取分级教学,基础阶段英语简单口语交际,各级别除必修不同学分的综合英语外,特别开设英语核心能力系列课程,以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短板为目的,供学生选修;提高阶段,规划高阶技能、学术英语、文化文学、专门用途、非通用语五类课程群,提高学生的高阶外语应用能力,学术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和多语种能力。
供稿 | 外国语学院
编辑 | 汪飞宇 万锦琳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