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雅思托福 学托福哪里最好:在美国最辛苦大学排行前三的CMU读研:最拥挤的是凌晨2点的校车

学托福哪里最好:在美国最辛苦大学排行前三的CMU读研:最拥挤的是凌晨2点的校车

与世界顶尖的美国名校毕业生聊天一小时是种什么体验?

昨天我感受了一下,忍不住要分享出来:

先扒出了这位智商颜值双高的学长档案

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于CMU(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辅修Data Science,作为RA工作一年美国绿色建筑师协会执证专家职业生涯规划师GCDF执证回国后任国内一家主板上市工程公司部门经理,很快做到了商务总监现与哈佛、南加大的同学合作,自主创业中

Q:

Q:今天想跟您聊聊您的留学成长经历。当时您在大连理工毕业后,为什么选择了去美国留学?

A: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去外面看看托福哪里最好,深度学习。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之前种下的种子。

在本科期间,大连理工给了我很多交流和交换的机会。当时我去了日本、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去了东京大学、UCLA、哈佛、MIT、台大等院校,见识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情况,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我们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确实能给我带来一些成长。

当时考虑到学日语可能没法很快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所以我选择了去英语国家美国——哈佛和MIT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Q:您当时就把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定位为自己的梦校了吗?

A:当时其实有多所院校可选,我主要考虑了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选择的问题。

我参加高考那年,土木工程是最火的专业,适逢房地产行业的“白金时代”,土木专业被誉为“金饭碗”。但到了毕业之后发现一切变样了(所以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应该更有远见一些)。

我综合比较了几所学校,比如CMU、宾大、宾州立、康奈尔、UIUC和佐治亚理工等等,宾州立给了我全奖。

比较之后我觉得,CMU的专业选择比较灵活,它最厉害的方向就是计算机和数据,我认为未来所有产业的发展都会向智能化的方向靠拢,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我需要选一个在这方面更强的学校,所以最终选择了CMU。

二是CMU所有专业都要求有代码课程,都要求有相关的代码背景。

我申请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是因为它与我本科的方向一致,如果我跨专业申请计算机,我当时的背景可能还不够,于是选择了曲线救国,通过辅修的方式往这方面靠,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Q:从您计划去美国留学到申请院校,您是提前了多久开始做规划的呢?

从我大二考托福开始就在着手准备了。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科研,之所以能拿到宾州立的全奖,是因为跟着一位宾州立的教授做了一个科研项目。

Q:您可否分享一下,如果想申请美国顶尖名校,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充分准备才有把握?

A:OK。如果想申美国名校,需要“老三样”:绩点、托福、GRE。

其实托福的重要性一般,基本考到105分以上就可以了。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是不用考托福的,托福只是个语言筛选的门槛,只要成绩不要太难看都没问题,托福没必要花最多的时间。

比较花时间的是GRE和GPA。如果要申请顶尖名校,GPA最好不要低于3.5,当然最顶尖的学校要求3.8以上。其次是GRE,当然分数越高越好,申请顶尖名校,330以上是比较好的分数,作为门槛其实有的325也能申请到。

除了“老三样”之外,现在还有“新两样”,就是实习和科研。

我有位同学GRE只考了320分,但他有一个斯坦福的科研,在教授组里做了相关的项目,最后他本科毕业申请到了斯坦福的直博,直接读PHD,博士每年有七八万美金的奖学金。

因为“老三样”大家拉开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差个五分十分的,并没有特别大的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所以说,现在的“新两样”对于学生的帮助会更大。

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学生在相关方向上有没有明确的规划,有没有相应的成果,如果有论文发表,当然是最具说服力的,其次看有没有科研成果等等。

商科方向的学生,如果有顶尖的投行或相关机构的实习经历,对于申请是非常得力的,“新两样”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申请美国顶尖名校的学生,要准备好“新两样”。

Q: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从哪些方面体现呢?导师的推荐信?

A:对,肯定是的。

导师的名气越大,他的推荐信效力就越强。学校招生时会看,如果有很牛的人给自己写推荐信,招生处肯定会优先考虑。

其次,在导师手下做项目,如果有成果发表,学校会验证这个成果。如果发现真的很厉害,学校很有可能破格录取,即使前面的“老三样”并不理想都有可能被加录。

Q:如果学生没有像您这样在海外做科研项目的经历,只是在国内读了比较好的大学,有没有机会申请到国外顶尖名校的offer?

A:机会肯定是有,但是在背景上丰富一下会更保险。

去年应该有66万留学生,其中不乏985院校、GPA很好的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最好能在其他环节提升一下自己的背景,最大化地提升自己升学的竞争力,需要多样化的背景准备。

Q:美国名校录取国内本科生的考评机制是什么样的?

A: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专家。据我了解,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处,会有一套严格的评比规则。比如官网上就会明确写出对语言成绩、GPA、GRE的硬性要求,学生达到了官网要求就算过了门槛,接下来学校会择优录取。

每个学校会有权重,加上你的GPA,就是学校计算出的最终GPA。

比如,清华的权重是2,你的GPA是3.0,它算出来就是6。但其他一些非一本院校可能系数是0.7或0.8,那么同样是3.0的GPA,最终成绩就是2.1或2.4,和清华比就差了很远,你的学校背景和标化成绩都会被考虑在内的。

以上都是硬性的筛选条件,但由于学生申请数量远大于学校招生数量,学校就会去比较学生的文书。一份好的文书能够极大地体现出学生的竞争力,学校在看文书的过程中会核实学生的背景,尤其是科研和实习背景。

因为科研和实习的背景本身就具有筛选的特性,如果学生能力不行,他就进不了实习或科研项目,发表不了论文。

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经历,说明这个学生起码是被筛选过的。最顶尖的人才才能进入到最顶尖的企业,在最好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学校会非常重视这样的学生,这是申请材料当中比较稀缺的,学生也就会有比较高的被录取概率。

Q:您可否介绍一下,推荐信找谁来写含金量更高?

A:对,学校招生时还会着重看推荐信,推荐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是这样的,老师的影响力越大,推荐信含金量越高。写推荐信的人职位高,不一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大。一旦有一个在业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给你写推荐信,那就是一层天然光环,被录取的概率很高。

那么是不是行政职位越高,推荐信的含金量就越高?通常情况下是的。

因为很多海外院校并不清楚国内每所学校每位老师的影响力,只能参考对方的职级。比如校长的职级就很有说服力,但仍然要综合考虑推荐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如果有老师每年都能发表很多顶级期刊的论文,那他的推荐信就非常管用,即使他的行政职位不高。

比如我自己当时申请美国研究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宾州立系主任的推荐信,还有科研项目,有这两个背书对我的提升很大,不然我可能申请不到这么多学校的offer。

Q:您当时在宾州立做的科研项目,是通过什么样的机会找到的?

A:是学校的一个官方的合作项目,名额只有一个,我运气比较好,当时我的英语还比较好,所以就跟宾州立的系主任搭上线了。

现在这样的机会有很多,有很多非常顶尖的学校开设了一些官方的科研项目,这对于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求职面试,都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认可和证明。

Q:您在CMU就读期间有没有觉得压力非常大,想要放弃?

A:CMU常年排在美国最辛苦的大学榜首,从没掉出过前三,确实很折磨人。

每天下午6点开始到第二天清晨6点,每半小时就有一趟校车送学生回到自己的街区。但从下午6点到晚上12点的班车基本上都是空的,最挤的是凌晨2点的班车。尤其到了考试周或交作业的时间,很多人都睡在图书馆,早上起来在这里刷牙,这种现象很常见,的确很辛苦。

但我觉得这是种非常棒的体验。国外的教育模式和国内不一样,这不是崇洋媚外,我非常认可国内的发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一些不足。

比如在教育理念上,国内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不积极(我本科时也不是很积极,也有过翘课),觉得老师讲得不认真;老师觉得我认真讲学生也不认真听,学生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听了也没用,双方都认为是彼此的问题,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当然,我不否认国内的很多老师都很有水平,尤其是清北复交,但我没有荣幸去感受。

我们的本科有很多老师授课非常优质,但大家会更多地纠结于课本,怎么把课本上的知识印在学生头脑里,这是国内教育的普遍想法。

国外的教育,更多时候把书本抛开,主要告诉大家,怎么去理解这个行业和科目里会涉及到的内容,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解析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搭建框架,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有意思的体验: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

当学生全方位理解了一个方向的知识,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期待国内教育能够迎头追赶。

Q:您能否介绍一下您在CMU读研的详细经历?国外研究生导师也像国内大家吐槽的那样压榨学生么?

A:我运气比较好,我的导师是前校长,他非常和善。

而且我发现这边老师的态度都很和善,非常愿意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他们会跟你聊,了解你的性格特点,帮你推荐课程让你去选,辅导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方向的专家。

我是授课型硕士,毕业是要修学分的,每门课都比较难,所以学分就显得相当重要,只要学分修满就可以毕业。而科研型的硕士需要有成果发表才可以毕业,这两种各有其优劣势。

我们在选课和生活方面很自由,有弹性,你可以选择在你想去的时间节点,安排你想学的课程,有充分的自主性。

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很漂亮,设施非常齐全,图书馆也非常棒,而且24小时开放,校车也很便利,只要你想学,学校为你提供一切支持。

同时,我们学校的科研设施也是最顶级的,学生想做任何方向的科研,学校都会给到充足的资金、设备和条件。

对于国内吐槽的这种情况,我没有遇到。我是授课型硕士,导师负责我在研究生期间的整个发展情况,起到监护的作用,我们并没有非常高频的沟通,基本上一月一次。

他主要看我的学业进度,学分修订等有没有达标,给我一些建议和鞭策,我们相处得非常好,而且本身我的导师职位高,也不需要我们做他的“秘书”,他自己有秘书。

我接触到的其他导师,他们有一些科研型的学生,包括我读了博士的同学,都不存在被剥削的情况,这是因为:

其一,美国的博士资金资助都是非常透明的,每月的生活费都要上报,做不了假,所以从金钱上不会受到克扣。

其二,导师不会无缘无故给学生出难题,让学生做“跟班儿”之类,当然可能也存在一些个例,这个可能每个国家都有。从大的角度来讲,导师并不会和学生形成对立,去剥削学生,目前还没有。

Q:导师是自己选择还是学校指定?需要提前套磁吗?

A:是双选的。我们先跟导师套磁,你选择了导师,导师可以选择接不接收你,这是双向选择。

如果导师没有选择学生,就要随机分配了,有别的导师愿意带,他就可以接收你。

Q:您能否介绍一下,美国留学生目前面临的工签政策是怎样的?

A:OK。近期获得美国工签的难度系数非常大。特朗普昨天才说,要暂停所有的移民签证。美国的政策是一直在收紧的,在这样一种大的形势下,留学生确实不太好留下来。

美国留学生毕业后,有个叫做OPT,就是可以留在美国去找工作的一个身份。

STEM专业的OPT有三年,但不是说毕业后拿到OPT就可以在美国待三年,OPT使用的规则是,从它生效开始90天内找到工作,就可以正常在三年内使用了。

在这三年期间要抽一个叫工作签的东西,工作签一年一抽,抽签的概率对研究生是65%,对本科生是40%,差异还是挺大的。

大家会想,每年有60%的概率能抽到,那还是挺高的。但实际上,在最新公开的H1B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的2017年,80%以上的H1B工作签名额,都给到了印度学生,而印度留学生的数量其实只有中国的1/3。

他们在语言和性格上比中国留学生更有优势,中国学生偏内向,比较容易被欺负,在抽签时可能会被占一些便宜。当然,具体原因是移民局说了算,我只能告诉大家结果是这样的。

中国留学生每年获取的抽签数量占总共抽中的数量比例不到10%,基本上是8%左右,所以你看,一年只有65%的概率,其中只有8%属于中国学生,这样算起来,其实概率只有不到5%,连续三年抽中的概率也不大,这还是对于STEM专业方向的。

如果不是这个方向的学生学托福哪里最好,OPT只有1年,几乎就不可能抽中。所以,对于很多商科、金融、会计、传媒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我的建议是,现在很多企业有海外的校招,我们也能提供内推和全职的机会,大家提前准备好毕业后回国就业,事先做好规划。

Q:您可以介绍一下您当时毕业后在美国求职的经历吗?

A:我当时比较幸运,毕业后在辅修的数据科学的导师手下做科研助理,这是个全职的项目,这样就能保住我的身份,还有薪水。

这个项目本身是企业赞助的,就是优步Uber,但最终我个人还是选择了回国。

Q:今天耽误了您不少时间,想请教您最后一个问题,您想给未来的学弟学妹哪些建议?

A:没关系。我看到很多人在网上传授“成功学”的理念,怎样才能成功,收入更高,不论说得多么好,大家都不要信,适合别人的成功方式不一定适合你。

我的建议是,多去总结失败的经验,因为成功的方式千奇百怪,但失败的方式都不约而同。我们可以去找一些失败的案例,看看有什么共性,我发现的共性有这么几个:

第一: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一直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当然我也不是每个阶段都是百分百清楚的,因为每个阶段能够获取的信息都有限,并且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也受到当时年龄的局限,但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找到相关的东西,帮自己做出选择。

比如,这个假期很多学生因为疫情就在家打游戏,反正也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有的学生是要准备出国的学托福哪里最好,到了大三还什么都没准备,也没有任何相关的背景,后面就只能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结果发现,考研压力也特别大,肯定考不上,只有被迫找工作,非常被动。

而有的学生就能提前发现问题,感受到未来的危机和失败的可能性,在假期做远程的科研或者实习,提前做足准备和规划,当你把自己的准备前置了之后,未来的可能性才会更多。

我当年如果没有在大二就开始准备托福,到了大四我也只有傻眼,什么都没有,还得准备大四的毕业设计等等,就更没办法准备别的。

所以,唯一的建议就是,提前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把路越走越宽,这也是很多失败案例告诉我们的结论。

感谢您的分享,干货满满!如果有机会,期待与您预约下一次采访!

编后语:

任何一场危机,永远是“危险”+“机遇”并存,危险有多大学托福哪里最好:在美国最辛苦大学排行前三的CMU读研:最拥挤的是凌晨2点的校车,机遇就有多少。

疫情吓退了80%的留学生和家长,剩下20%的学生申请到了以前根本申请不上的学校。

今年剩下的80%学生,要和更多今年没申请,以及原计划就是明年申请的学生,去角逐明年残酷异常的申请!

机会潜伏在危险中,且珍惜。

提前规划,听着虽俗,却是不变的真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