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与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2020年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先生进行了专访。
学校介绍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所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家庭,放眼世界、融合中西、面向未来的民办双语学校。通过为学生和家庭提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大主题+跨学科+项目式”的中文全课程、多领域浸润式的双语课程体系、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追踪测评体系及路径规划、基于设计思维和科学课程,以及自我进化的学习型组织,赫德不断探索双语环境下的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同时,赫德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创新教育理念,努力为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创新式、国际化的教育,让中国学生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传播者;帮助学生建立与自我内心、外部世界和未来社会的连接,促进每一个生命自由、自在、自如、自然的成长,让中国孩子能够扎根本土文化,通晓世界,面向未来,具备跨文化的适应力及协作力,成为明辨笃行的全球英才。
嘉宾介绍
潘佳 Jasper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联合创办人
赫德学校联合创办人、执行董事
曾于中国创办或参与创办多家教育机构
曾就职于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BCG)等世界知名机构
拥有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学位及商学院的MBA学位
京领:请您谈一谈学校的建校初衷。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建校初衷特别简单,我们两个创始人想给自己的孩子找学校,但是觉得公办学校并不完全适合我们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家庭背景都比较像,都是在国内长大,在国内读书,然后工作,之后又去海外留学多年,在海外工作多年,最后回到国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然而,当时除了公立学校外,就只剩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内一些双语教育先驱也才刚成立不久。虽然我们两个的小孩也都有海外护照,可以上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但我们依然认为中国家庭不应该去专门为外国人设计的学校。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中国学校的国际化,以及中国孩子的全球化素养或国际化素养对于我们自己的小孩来讲已经不是一个奢侈品了,而是一个必需品。
基于想找学校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这一原因,后来就变成像“想喝杯牛奶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将中国课程做出新意,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最后找不着就养了头奶牛”一样,我们自己开办了一所学校。这就是建校初衷。
京领:请您分享下学校的办学使命和愿景。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首先,在2013年计划办学校的时候,我们就思考,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虽然当时很多人讲“全球公民”。但我们当时认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思考的是,要培养“全球化的中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全球化”是孩子的素养,“中国”是孩子的本体,这是我们想要的。或者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学校的国际化,而不是说国际学校来中国。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路上,在前进,在不断地去修正产品、修正课程,修正班级规模,教师配比等等在内的办学方案。
现在是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初期,因为今天对于下一代的中国人面向世界的全球化素养提出了比在过去几十年里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下一代要面对的是跟全世界的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是比以前更具挑战性的,所以他们需要有更综合的素养去面临这些挑战。而他们的下一代将面临的挑战会更多,还不能按照原来的既定方法去解决。以前,方法有很多,比如学习国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最终其实都是面向现代化。
那么,当初为什么要面向世界?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现代化,所以你才需要跟别人学;到今天,我们会想,别人的现代化是不是对的呢?我们都不知道。同时,有很多你也没法跟别人学了,可能是你想学,但别人也不让你学了。这怎么办?所以,我们就要思考,中国自己的、独特的、面向世界的方案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今天是中国国内的学校和教育者刚刚要重新出发的一个历史阶段,就是要真真正正地做中国自己教育的面向世界,而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学习他人的理念、教学方法、教师培养方式等等。
京领:您认为学校从建校以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学校每年都在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对一个学校要面临的未来的认知和挑战进行了升级。初建校时,我们向中国做得比较靠前的几所双语学校的前辈学习,学了半天突然发现有点问题。
怎么一个中国孩子到了四年级之后,能够欢天喜地地走进外教的英文课堂,却垂头丧气地进入中教的语文课堂呢?这不是跟我们说的“全球化的中国人,中国人为本体”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所以,我们又花了很多力气去做中国国内课程的升级。
你既要遵从教育部的大纲上海少儿英语培训教育,又要升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论,使之更加现代化。当小学已经不能测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能跟公立学校学,因为你没有公立学校的资源、教研室、师资的编制队伍。当你没有那些基础的时候,作为一个民办学校,怎么样才能把真正本土的中国课程做到现代化?所以会有很多长期浸润于IB体系的老师来到我们这,发出我们“比IB还IB”的感慨。他先天认为IB很先进,所以这对我们权当是称赞了。
但是,我们本质上做的并不是国际课程,因为我们从办学第一天开始,在运营端就没有做任何国际课程。我们的中国课程能做到所谓的“比IB还IB”,其实指的是我们做到了一些核心理念的现代化。比方说,我们小学的整个语文课程都有项目学习,整个课程中都有所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们为老师的课程编定了校本教材。我们愿意花时间跟精力去做研发,一点一点地积累,用很多年将之一点一点积累上来。所以,在最初的阶段,我们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后,再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老师,一代一代地来教这些课程。
办学就是,好的你要学,但是学的不是内容,而是学习全世界各地的好的教学理念。而家长来到学校,为什么他们总想要国际化?其实本质上家长想要的不是国际化,而是现代化。而我们就在努力实现这一点。
京领:学校最引以为豪的一点是什么?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做了这么多年,其实我最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今天去了一个‘小破学校’,虽然硬件不怎么样,但是他们的老师和课程是真好”。这是我最高兴的一个事情,说明我们把钱花对了地方。
十几年前,家长在择校时可能更多会看一些外在的表现,比如外教多不多、地理位置好不好、交通是否便利、教学楼是否特别炫酷之类的;而今天,家长更多的是想“学校最好打开门,让我上一遍体验课,让我看看你的真实课堂是怎么进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也都成熟多了。
有家长认为我们是国际学校,说我们是中国课程做的最好的国际学校。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就是一个中国学校,是一个把中国课程做得比较新颖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课程特色的体现。这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接下来,我希望能做到的是,将来能听到家长说“你就是最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京领:学校最具竞争力的一点是什么?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学校不停地演进的速度是我认为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发现变化的速度、应对变化的速度以及适应变化的速度。我举个例子,我们今年在上海新开了艺术设计高中,因为我们已经发现,很多孩子在高中第一年就已经开始要选择艺术设计作为选修课了。他们的家庭希望孩子不学绘画,而是学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游戏交互设计等很高精尖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但学校里有资源给他提供这么个性化的课程吗?没有,或者说很少。所以家长才痛苦,甚至于因为国内的很多学校没办法提供这些个性化的方案,就只能为孩子选择低龄留学。所以,也就是因为有很多孩子在大学前就表现出非常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就要适应这个变化。我们是19年发现这一点的,今年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艺术设计高中项目。
京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最大的挑战或者说困难就在于整个中国的国际化民办学校的生态体系不完善。中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历史很短,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哪个师范院校是为国际化民办学校专门培养老师的,所以我们就自主培养。我们每年吸纳年轻的、国内非常优秀的院校毕业生或者海外留学生加入我们。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就从助教、实习教师做起,然后给他们配导师,一点一点教,一点一点带,等他们慢慢成长为成熟的老师。
京领:您认为未来国际化教育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家长对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的需求是仍然存在的,而民办学校永远解决的就是补充公办学校解决不了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去开办具有某一特色的学校,比如我刚才说的上海少儿英语培训教育,我们就针对有艺术设计这种个性化需求的孩子新设了相应的高中。民办学校就是用自己的特色去弥补一些公办教育解决不了的所谓“教育的个体化和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这就是民办教育存在的使命和价值。所以,你要充分认清你要服务的这个群体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现在的公办教育没有办法满足他们。
对于学校而言,则是首先要明确每个学段,什么是最重要的,先把这个最重要的做好,再考虑教育目标拓展。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科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母语学习,如果这件事都做不好,就先不要考虑更多特色了。但如果做好了,就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目标、对人的教育目标做扩展,比方说全球视野,全球化素养等。全球化素养是什么?你能不能把全球化素养定义为不超过20个的教学目标,你能不能把这些目标量化、教学化,然后贯彻到课程中去,变成系统性的课程体验。
在今天这个全球疫情的背景之下,我最关心的事情,甚至全世界教育者都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学校能不能实现更加完善的社会情感学习目标,能不能保障好每个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我正在试图做更加严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因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已经变得无比重要了。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新命题,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学校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坚持中学要用导师制的原因之一。我们希望所有的学校老师必须成为这个孩子的导师,所有老师都要接受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培训,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要一对一地,随时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变化。虽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成为心理专家,但要有这个敏感度,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和学校专家形成良性互动,及时解决问题。
京领:在存量时代,您认为民办学校的发力点在哪?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就是做好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不要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不仅是我们现在有的政策和教育主权问题,更是我们所有教育从业者都要从最根本上认识到的真正中国人、中国家长的需求问题。
国际化不是把海外的东西拿过来,之前是因为没办法,家长看不到其他的东西,才说学校最好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点,外教最好多点,但本质上家长是需要这个吗?不是的。家长需要的是学校能够帮助孩子不仅实现学术好,还能满足教育个性需求,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本质上的成长。
国际化的民办学校要思考中国自己的方法,这一定是最适合中国孩子的,绝对不会是拿美国教材、英国教材能做好的。那些教材是专门为了美国和英国小孩研发的,不是为了中国小孩。所以文化差异在教育中本身就很大,更不用谈教育主权问题了。
京领:您认为学校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展现学校优势并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长和学生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就是做好课程建设。因为对学校有用的就是学校所服务的这几百个家庭,让他们欢迎我们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就是学校的课程,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以及学校的文化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所以,作为学校,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课程;你做好了,你的品牌就在你的家长群中形成了口碑,这就是你唯一能赢的方式。
京领:学校未来想打造的特色是什么呢?对此都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就是成为最重视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比如已经开设的艺术设计高中就是我为这一点所做出的一个努力。接下来我们会设置更多的学院,包括提供科创和商业相关的项目等,因为目前也是看到有很多学生对科创和商业很感兴趣。高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很多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学校就是要努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从他们未来的梦想出发,去进行学校建设,这在我看来才叫产品设计和课程设计上面的多样化。
京领:您认为赫德学校创新变革的源泉是什么?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创新的源泉是我刚才说的对教育目标的修正,你要回到根上去,你要做的创新不是说今天体育时髦了,我就加个高尔夫球课。但我们要思考加这个高尔夫球课后,学校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比如说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它为什么重要?它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更重要?这些需要排序。是不是下一个时代它就没有那么重要,而全球视野(global perspective)最重要呢?或者说又变成了职场准备(career readiness),就是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的教育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大纲定义出来的教育目标必须是不打折扣、100%完成的,但作为一个民办学校,如果要做出特色,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目标的拓展。世界上可研究、可定性、可定量,然后可作为后续有课程体系支撑的教学目标,林林总总可能可以汇总出300多种,但是一所学校是没有办法完成300多种的,你要完成的是哪一种?
然后根据这种拓展的教育目标去思考你的教育特色是什么,而且这个特色是不是与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所有老师、学生、家庭共创完成的?因为学校是长出来的,没有一个学校是造出来的,是所有人在这样一个社区中生活下,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一个理念,包括目标也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是学校要不断地在那听的。
作为教育者,你永远要有一个引领的目标出现的。但是你的引领目标出现了之后,当你把它放在这个环境之下,你给了这棵树一个树苗、一个种子,但是所有的种子DNA都一样,长出来的每棵树缺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它们经历的风不一样,土不一样,水不一样。正是因为它们的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每棵树也就长得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听这个环境当中在发生什么事情。你的调研再先进,但他是否适合你的群体,适不适合你的家庭,甚至它适不适合你的这群老师,这些都是有改变的。
所以教育创新变革的源泉在我看来最根本上是教育目标的拓展和拓展之后的“合一性”,就是说它跟整个生态系统是合一的。去不断地修正和参想这个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不是对一线老师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对办学者、对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层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人正是定目标的人。
京领:您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升学结果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还是回到我刚才的一句话,为什么我说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是“合一”,就是学校的教育创新和最后的升学结果一定是合一的。
举个例子就是,我自己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跟国外大学校长、大学老师做沟通。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他们想的永远不是你今天A-Level考了多少分,中国高考考了多少分,他们永远都是在为未来考虑。他们在想他们自己的教育目标的拓展,比如说美国很多大学现在已经放弃SAT的筛选,他们觉得这样筛选的目标出来的人才太单一了,跟他们现在的某些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高中跟大学的边界到底应该在哪?他们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了。有一个词叫future ready,有人译为“因应未来”,我很喜欢这个翻译上海少儿英语培训教育,因为它能充分表达我理解的这个意思,就是你有没有应对未来,然后追根它的因在今天去做教育创新?
学校如果在想这件事情,就意味着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端,跟下一段的教育者是合拍的。一旦合拍,世界最好的大学一定需要的学生,那么学校的升学结果一定就好了。如果不合拍,就意味着学校到了这一步,而大学已经放眼在更长远的要求了。今天世界上很多大学都在强调多样性,比如以前英国G5除了牛津剑桥要面试之外,现在其他学校也都要面试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光看分数不行了。所以大学已经想到这一点了,中学就得跟上。之后当学校做的这些教育创新是在为未来看的话,学校的升学结果一定就会更好。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京领:您认为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未来世界更需要怎样的人才呢?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联合创办人潘佳:我觉得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恰恰不能以现在我们所说的词语去定义,因为我们预见不到,所以我们才说future ready,但不是去预测未来。比如我们年轻时都觉得金融特别好,所以我们都要做证券,却没想到毕业时才突然发现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一个以前工资最高的行业已经完全被算法替代了;还比如10年前每一个家长都想让孩子进入房地产专业,也从没想到等孩子毕业后会迎来房地产倒台的那一天。这个就叫预测一个未来,然后照着既定目标去前进,其中的错误就在于你认为未来是可预测的。
你应该做的不是去预测这么细节的事情,而是去认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然后去思考因应未来不可预测的这些基本素养是什么?比如说现在很多全球教育家都很重视“成长性思维” (growth mindset),要把它贯彻在项目学习中,作为一个教育目标,甚至有很多专业研究去做growth mindset,就是要告诉你思维不能是固定的(fixed)。要让孩子从小就理解到,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是要变化,那个变化只要一来,我们就要跟着变,跟着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具备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的。
不是人们预测的AI课程或者某个其他什么教育项目给了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而是学校要从人的几百种基本素养和教育目标里挑出一些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是有帮助的素养和目标,然后才能培养出因应未来的人才。未必创新是最重要的,可能孩子对于世界的敏感度和他们对于敏感度带来的对自己现实生活困难的百折不挠这一精神是最重要的。你要做的是能不能不断学习这些能力,然后根据最新的科学认知去推翻以前的阶段,去指导今天的行动,让行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学校应该培养的是孩子们的一些底层能力,而不是在表面玩花样。比如有人会跟我说今天是AI时代,学校得开个AI课,我们可以给你提供课程和课本。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兴趣课去做,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思考的是,学校的本体是什么,这个课程背后的基本素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