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英语口语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人工翻译吗?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人工翻译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今年才招第二届学生,每届都只招收25人。正是这个年轻专业,已经是第二年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委托承办主题论坛了。“语言口语课有必要上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人工翻译吗?,是我们这个专业培育的人工智能人才最大的优势。”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这样表示。

// 技术永远无法取代人 //

当我们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人工翻译吗?在今天(7月9日)以“数字丝绸之路与跨境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色主题论坛上,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时,上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想到了前几天刚结束的一场多语种接力同传赛。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

这是上外的一个经典口译赛事,共涉及9个语种,决赛循例采用多语接力形式,而中文成为了接力语。什么叫作接力语?比如场上播放了一段阿拉伯语视频,选手对应将其翻译成中文,德语和法语同传就要根据阿拉伯语同传翻出的中文再进行自己语种的同传。

各语种决赛选手同场竞技,以汉语作为“接力棒”,联动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8个语种,挑战性很大,但也很有趣,因此很受学生欢迎。参与初赛的高校由上一届的43所增加到51所,报名选手也由337人增加到544人,最终来自26所高校的119名选手在决赛中一展身手。

不仅如此,这一以中文为接力语的“上外模式”还获得了诸多国内院校学者和译界专家的支持和认可,也赢得了联合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赞赏。

通行的国际惯例是传成英文再传成其它语种。以中文替代英语作为接力语,这是一种首创,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比如在中国主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用英文、法文或其它语种作为接力语,我们必须用中文来做。因此,以中文为接力语种无论是提高我们国家的话语权、国际地位,还是中文语言的地位都非常非常重要。”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

就像人的参与能带来比赛的乐趣,也正如以中文接力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国际地位一样,不同的人的翻译,其间所产生的语言火花,语言与场景语境的多样适配性,以及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层涵义,正是人工智能所不能体现的。“技术永远是为人而服务的,但取代不了人。”

// 数字时代仍需语言人才 //

技术无法取代人,但可以助力人。看似和人工智能关系颇远的语言教育,其实却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坚实基础。在章玉贵院长看来,这是上外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和特色。

“让大数据科学与语言相结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培养出‘多语种+’的人才,在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这是一般学校很难超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章玉贵说。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

很多国家不一定以英语作为它的通用语言口语课有必要上吗,很多小语种包括一些战略语种的国家,尽管人口不是很多,但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比方说我们很多项目在非洲、中亚、南亚、南美,这个时候你有资本有技术,但是语言无法沟通口语课有必要上吗,那就是个大问题。而我们可以培养出既懂大数据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至少2-3门外语的人才,像我们有的同学最多可以掌握8门语言,老师们最多可以掌握9门语种,而且水平都很高。”在对外传播中发挥语言作用,这也是上外历来都有的一个传统和责任担当,数字化时代同样如此。

这也是“数据丝绸之路”的一个实践。语言隔阂解决后,应用场景无限开阔。“比方说对外传播的大数据化。像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论全世界都在学,这里面有多语种的翻译和数据处理,就是我们承担的,也是人工智能和语言的结合。”章玉贵表示,在疫情情况下,跨境贸易、跨境数据的交流与合作,都是具备语言优势的大数据人才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我们国家现在对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培养都很重视,全国不少高校最近几年也都开出了相关专业,但是有了专业,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关键是如何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这是高校的使命。”章玉贵认为。

// 当语言能力与人工智能结合 //

口语课有必要上吗

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对使命的实践。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上外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最年轻的专业,却已连续两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相关论坛口语课有必要上吗,国际性就是特色。“上外与全世界400多个高校有国际合作,很多国外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水平非常高,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把自己的大门给封闭掉,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章玉贵告诉记者。

在章玉贵看来,这个年轻专业就是要“精品化培养”。“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来读这个专业的。”章玉贵表示。学生专业学习中,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工具和方法都需要能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同样需要达到专业程度。“我们允许学生中途调整,如果不是很适合的话,可以选择转专业,有个‘旋转门’机制。”章玉贵说。

学生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个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因此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课程也是必须。“我们专门有一些课程强调我们为谁服务,是更好的为人类幸福服务,不能走偏。”

今天的论坛上,汇集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院士、国外高校专家、产业前沿的企业家等,这些也成为了青年学生们可以求教的师资力量。“给有志于人工智能的年轻人提供人生坐标,给予跨学科的培育,提供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章玉贵说,培养出战略性的、应用性的、有责任感的人工智能人才,这是上外正在探索的道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