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外语
(学习外语·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孙嘉熙
许多初到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常常会因为习惯于国内教育的模式,下意识地认为“学习外语”的场景多数在校园内,其实,学习留学所在国的语言往往需要有机结合校园与生活两种场景,才能起到更好效果。这里,笔者将以自己海外留学时的实际经历为例,来谈谈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学习的一些建议。
巧用通俗词语
即便曾有过出国旅行的经历,绝大多数留学生在正式开始海外学习之前英语聊天常用口语搞笑,并没有长期单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英语聊天常用口语搞笑,这意味着新留学生们的外语词汇积累大多来源于课堂。因此,初到国外时,很多人在交流中习惯性地使用教材上的“范例句式”——这些词句从语法上分析并无错误,但是应用于日常对话中时却不很地道。
我的一位校友曾有过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小故事。他几乎将英文写作的语句格式掌握得“炉火纯青”,因而在第一次出门去快餐店点单时,习惯性地对店员说:“Firstly, I would like to have A……; secondly, I want to order B……,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C……。”(“首先,我想要A;其次,我想要B;最后,我想点C”)店员在听到这种“庄重肃穆”的句式后,第一反应并不是按其要求下单,而是表现得非常错愕——因为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的人并不会在点单时使用这样的句式。
这个例子其实在留学生初到国外时并不鲜见,大家迫切地想要使用标准而明确的句式进行表达,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以外的日常交流中接触、掌握一些通俗用语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能让自己的口语表达变得更加地道,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地人所使用的“非教科书式”用语。
了解“词典之外”的意思
随着与当地人的交往不断深入,留学生常常会发现,一些本土学生常用的词语组合或是单词含义,在字典中甚至可能找不到解释。
笔者自己就有切身体会。在与外国同学合作完成一项小组作业时,因时间跨度较长,大家经常需要在线上交流。一次,在我上传了自己完成的部分作业后,一位同学在线上回复:“mint”。在当时,这个词给我造成了很大困惑,因为不论是固有印象还是查通用词典英语聊天常用口语搞笑,这个词语的核心解释都是“薄荷”与“铸币”,因而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同学对我的作业究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我在心中打鼓。
想来想去,我决定向这位同学问出我心中的疑惑。在弄明白我的困惑后,他不禁哈哈大笑。原来,“mint”在当地通俗口语交流有“很好”“非常棒”的意思。他不曾想到,自己的一句夸赞竟让我“纠结”了大半天。
一些留学生可能会担心使用俗语词汇不够“正式”,会让对方感觉自己不礼貌。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里固然如此,但是在日常聊天对话中,若是大量使用教科书上的“标准词汇”来遣词造句,却并不符合本地人的聊天习惯。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总是用“乘坐出租车”这种说法,而不说“打车”;说“我的配偶”“我的伴侣”,而不说“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样虽然不存在语法上的错误,但却会让人明显感到用词过于刻板,不符合口语交谈习惯。
接触外文互联网拓展视野
上网,是出国后了解当地人惯常表达的另一个方式。受限于语言水平,并被固有习惯所影响,许多中国留学生即便在出国之后也更爱阅读中文网页,对外文界面“敬而远之”,这其实不利于外语学习。
在课余时间里,社交媒体是便于接触当地流行语的实用方法。笔者在留学初期与同学线上聊天时,常使用“Hello”或者“How are you”这样较传统的方式和同学展开对话,但对方打招呼时往往倾向于选择“Howdy”“What’s up”,甚至是“S’up”这样的通俗词汇。最开始,我觉得这样问候不够正式,但在逐渐了解当地人的语言习惯以后,才发现这样问候恰恰显得亲切。就像在中文语境中,比较熟悉的好友间更习惯用“最近怎么样啊”来问候,而不是“你最近生活得怎么样”这种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间同一个网络词汇有时也可能造成误会。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国内网民在表达赞许时会用的“666”,但对于欧美国家的网民来说,这个数字更容易让他们联想到宗教传统中的魔鬼形象。另一个较多见的例子是“LOL”,留学生们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是电子游戏“英雄联盟”,但在国外,线上聊天中使用“LOL”一般代指“哈哈大笑”的表情。留学生们在国外上网时难免会遇到此类文化差异英语聊天常用口语搞笑: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外语,如若出现误会,与对方交流清楚即可,在接下来的使用中便能精准“避雷”。
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掌握“雅俗共赏”的能力,根据日常社交、学术写作或正式场合等不同场景适用不同的词汇搭配。留学生单就语言学习来说,更多收获常常在课堂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