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成人英语 威海英语培训:英租时期刘公岛上建有五所学校,它们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威海英语培训:英租时期刘公岛上建有五所学校,它们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1898年至1930年,英租威海卫的32年,正是中国饱受外侮、西学东渐、维新图强的变革时代,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是当时社会变革思潮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的图强之道。此时的威海卫作为英国的“海外飞地”,又“近水楼台”被动裹挟到“西学东渐”的时代洪流中,陆续出现了一批多为西方人士创办或控制的新式学校。而沦为英国海军及欧洲人军事训练和避暑疗养基地的刘公岛,也先后创办了五所学校,尽管规模小、条件简陋,且遗址大多消失,但也留存下了殖民统治时期教育变迁的时代印记。

刘公岛上联合礼拜教堂原貌

教会学校

基督教是最早传入威海卫的西方宗教,早在19世纪30年代,威海卫就出现了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但受到当地官绅和民众的抵制,传教活动在威海卫“水土不服”,进展不畅。威海卫被英国租占后,极大刺激了基督教发展。基督教会除了在威海城区设立了中华圣公会和普茨茅斯弟兄会两个教会组织外,还创办了安立甘堂、讲书堂等学校威海英语培训:英租时期刘公岛上建有五所学校,它们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由此拉开了传教士办学参与威海近代教育发展的序幕。

基督教会在刘公岛建立了詹姆斯教堂和联合礼拜堂,并于1902年在岛上创办了一所英汉双语学校,但时间不长便关闭,这是西方教会在岛上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厄尼斯特是刘公岛上弟兄会的传教士,主要在英国海军俱乐部从事布道活动。1904年,厄尼斯特同妻子玛丽在岛上开办了一处周日学校,刘公岛上几乎所有的英国孩子都参加这所周日学校。由于健康原因,厄尼斯特和玛丽于1931年返回英国,周日学校随之停办。

洋商免费学校与外侨子弟学校

1902年,英国将刘公岛辟建为英国海军训练和避暑疗养基地后,各国商人纷至沓来,一大批洋商、洋行、教士、医生、工程师等外籍人士涌至刘公岛。一部分洋商在做好英军服务贸易的同时,也热心兴办教育事业,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威海第一家外资洋行——康来洋行的创办者邓肯克拉克。

康来洋行和刘公岛国王学校创始人邓肯克拉克(摄于1920年代)

来中国“闯荡江湖”的邓肯克拉克是租借地商界的翘楚,其所经营的康来洋行除了为英国驻军和殖民当局进行官方采购外,还涉足旅游、水上公共交通、房地产业。他于1898年在刘公岛创办了康来饭店,是威海现存体量最大的老洋房威海英语培训,后期接管了岛外位于今东山宾馆西侧的国王饭店,成为当时威海卫最大的旅馆业主。

刘公岛国王学校的学生们,摄于1904年。

1904年,邓肯克拉克出资创办了刘公岛国王学校,其目的是免费为少数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境贫寒的威海乡村男童提供教育机会,讲授英语、商业、汉语等新式课程。从1904年拍摄的一张刘公岛国王学校学生合影的老照片看出,学校开办伊始就招收了50多名男童,由此可见该校还是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但校舍是低矮前出厦、具有英伦风貌的平房,条件有些简陋,校址无存,具体在岛上何处也无法考证。

刘公岛国王学校自1904年创办至1911年关闭,共招收男童学生188人,培养出一批实用人才,并为他们继续接受教育搭建了的阶梯。比如1905年,该校的两名学生作为海军见习生考入烟台海军学校。然而,该校每年招生数量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09年仅有8名学生入学,直到1911年关闭。

刘公岛成为洋人的“乐土”,洋人多了,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列入教育日程。1901年,英国人比尔开办威海卫学校,并担任校长。这是一所为欧洲人开办的寄宿制男校,职员都是欧洲人,教师全部从英国本土聘请,教学管理完全照搬英国的模式,课程设置与英国国内保持一致。

威海卫学校遗址现状

学校开办之初,校舍设在刘公岛上,学校仅建造了一间校舍,只招收了4名学生。限于史料匮乏,校舍究竟在刘公岛何处威海英语培训,已无从查考。后来因考虑到学生上课每天乘船往返刘公岛,不仅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遇到恶劣天气船舶不能通航,加上学生乘船不太安全等因素。1903年,比尔从上海争取到一笔捐款和贷款,在今天市区环海路黄泥沟村南的山坡上建成一座新式教学楼,岛上的学校随之停办。

建成后的威海卫学校占地14.89亩地,最多可以接收四五十名学生在这里上课。巅峰时期学校学生达到了55位。比之前刘公岛上的那间校舍,无论是占地规模还是师资力量,都扩大了很多,被英国评为远东最优秀的欧式学校。但1923年被迫关闭,总共开设了20年的时间。

官办学校

1904年,殖民政府在市区北大营开办了皇仁学堂,是英租期间创办的惟一一所官办学校。由于学校大力推行中国传统教育,且属于免费入学,对租借地内的学生颇具吸引力,因此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19年,殖民政府将该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皇仁免费学校,另一部分称为皇仁公学,收取一定的学费。

皇仁学堂的学生们(1920年代初)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1920年,殖民政府在刘公岛设立皇仁学校,校址在刘公岛监狱北侧,为一组三合院式的平房,该校属于男女混合学校,是刘公岛上建校最晚,存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

学校课程按照中国教育当局的要求设置,承袭了传统教育中的四书五经等教学内容,同时也开设英语、历史、卫生、地理等新式教育课程。由于学校主要推广中国旧时教育,对学生的传统品德教育的十分重视,强调“求学以植品为先”,鼓励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要求,这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百姓来说还是得到很大认可的。

市区皇仁学堂校区旧貌(1908年)

学校平均在校生40-50人,分为初小和高小,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小学文化程度,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租借地外的中国中学继续就读,只有1名教师。

皇仁学堂拆除之前(2004年)

由于殖民政府实施以最低成本管理威海卫的政策,极力降低教育成本,致使在刘公岛皇仁学校的投入上很少,每年仅拨付250元的政府津贴,尚有约400-500元的差额,由在威海卫的江浙、广东和福建商人捐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公岛皇仁学校属于半公半商性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殖民统治者愚民而非育民的丑陋嘴脸。

刘公岛小学东侧威海英语培训,摄于2005年

刘公岛皇仁学堂遗址

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后,也将刘公岛皇仁学校收归政府所有,更名为国立刘公岛小学。1938年,日军占据刘公岛,学校随之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刘公岛皇仁学校校舍由驻岛海军某部管理使用,2010年,部队扩建操场时拆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