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通过一节观摩课谈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活动设计
朱 玲
摘要:本文以一节英语观摩课中的跨文化教学为载体,通过课堂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分析了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英语课堂跨文化知识的教学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前应认真准备跨文化交际的材料,培养学生在文化交际中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跨文化知识;文化意识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或跨文化敏感性及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教育部,2003:6)。一般认为,人类文化主要包含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而文化本身,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政治、经济、军事外的一种观念形态、精神活动的产物。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是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的综合体;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化是影响某一群体总体行为的态度、类型、价值观和准则(严文华,2008)。文化知识是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跨文化教学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笔者参与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组于近期组织了观摩课研讨活动,授课教师尝试把跨文化的交际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此,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探讨其中的跨文化因素。最后,根据分析,文章建议,为改善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活动的不足,教师应重视自身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重视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及利用,重视活动的设计等。
二、教学设计准备
(一)背景分析
1. 主题介绍:西方典型节日的简介
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他们的起源与发展都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鲁子问、王笃勤,2006)。倘若中学生能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西方节日的概况,无疑能够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去构建此方面的文化意识体系。
2.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范围的词汇(约1200词)和句型,但对于专有词汇(与节日相关)的认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虽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感受了中国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的习惯性礼仪,不过对于西方节日的文化意识只是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介形成的初步印象,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
众所周知,节日都拥有自身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以人们协调一致行动的方式来诉说古老的故事和表达共同的情绪,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能够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现,如:孝心、团圆、祈福等,相对于西方节日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如:宗教、商业、休闲等,学生则很少有衡量的标准和批判的眼光(王俊、何金莲,2010)。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英文报刊文章的阅读理解,让学生感知节日包含的常见要素。
2. 增强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简单了解西方节日的名称、日期、主要事件等信息。
3. 培养学生对西方节日的价值体系的评价能力。
(三)设计思路
由于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文化创造活动中产生的,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它自然而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林娟娟,2006)。所以,在跨文化教学中若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本活动设计以英语语言的阅读、口语交际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和生生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感知外来文化,故本活动设计以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过程为主线,主要包含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文化观念的理解和探究,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介绍
(一)文化知识学习准备阶段
课前活动: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教师准备了一份英语材料,主要介绍西方典型节日,并对文章中的高级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了修改和简化,符合学生当下理解语言的级别和要求。以“情人节”为例:
【评析】自主阅读是学生发现、分析、探究文化内涵的基础,在任务引领下学生运用略读策略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对读前猜测进行验证和确认,主动建构课文的文化主旨。课前阅读属于文化意识建构的第一阶段,即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读前活动,复习了高中英语中的语法项目,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型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法项目中理解语言,同时为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做好了物质、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以便更快地适应该话题引发的问题探究。
(二)文化观念的理解和探究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探究。
1. 问候
上课时,师生的正常问候引出了一个日常表达,对“老师”应该如何问候?
Teacher: Good afternoon, Class.
Students: Good afternoon, teacher. (Teacher VS Mr. Zhu)
【评析】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此导入设计中,学生习惯用“teacher”来打招呼,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应用“Mr., Mrs., Miss”来称呼,并解释原因(teacher一词在英语词汇中只是表示一种职业的名称,不表示称呼),因此,在语言学习中要关注并理清风俗习惯,才能重塑思维方式,形成文化观念。
2. 联想、比较
(1)教师从中国的古诗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诗中描述的是什么节日?”。
“Atop the willow trees hangs the moon; my date comes in the evening soon.”—By Ouyangxiu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学生从已知的文化知识中判断是元宵节。
(2)教师进行追问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3)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快速阅读一篇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阅读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a. Wha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b. What would people do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in ancient China?
c. What date did the Lantern Festival fall on this year?
【评析】教师在该篇章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略读和细读两种阅读策略,教会学生把握文化主旨,抓住关键词,厘清文化细节信息;同时,立足于从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在篇章阅读中关注节日的来源、风俗、自身特点等文化元素。而2014年的农历元宵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恰巧在同一天,笔者抓住了契机,设计了上下连贯的问题,为下文西方节日的介绍进行了巧妙的过渡。
3. 讨论
(1)从西方的情人节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选择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呈现答案。
(2)教师示意学生拿出课前预习的关于西方典型节日的英文资料,再次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表3.2.3.1的内容——节日的具体日期和常见习俗。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同时对其中部分节日进行了追问。
a. As for Easter, is it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b. As for Thanksgiving Day, which country creates the festival?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强化了学生对获取的西方节日信息的再认识和巩固。通过自我总结、反馈和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和信息的内化过程,记忆自然比较深刻;而有难度的追问、解惑、释疑,填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信息沟,矫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涉及到多种日期表达法、词汇的选择等,增大了语言的输出量,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4. 随堂检测
从西方典型节日的代表元素入手,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了图片配对题(图片略)。
【评析】教师事先准备的彩色图片,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联想;图片中的信息也是对节日介绍的有效补充。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小组合作来探究文化疑难的功效。图片中的额外信息让学生对节日方面的知识有了分类和积累,并且能够分辨各节日之间的特点。教师全程关注该活动形式的组织,张弛有度,及时地用英语进行点拨、补充和拓展,体现了文化旁白的功能。
(三)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是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进行文化对比与分析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认识不同文化的异同,深入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加深对国外文化观念的理解,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
Activity 1: Fill in the table to compare the two different festivals.
【评析】运用换位思考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该处主要指节日)进行审视、总结异同之处,并将反思所得形成个人表述,在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展示。各种思维的闪烁和语言的碰撞,加快了对文化知识的批判性地概括。此过程中,教师事先列举了表示“对比”“异同”等的表达,如:compared with/to, prefer…to… , while, similarly, be similar to, vary from…,以供学生模仿操练,减少了难度,增加了信息,通过阐释文化差异,学生最终消除了文化误读。
Activity 2: Read a passage and choose the correct keys.
It took me a long time to learn that there is more to Thanksgiving than eating turkey. It was not until I got married and visited my parents-in-laws in Illinois that I really understood the meaning of Thanksgiving. That was 38 years ago…(267 words)
1. Where did the author grow up?
A. In the city. B. In the countryside.
C. In town. D. In another country.
… (共3个问题)
解决了文章的理解问题,教师追问了如下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anksgiving Day”?
【评析】囿于课堂的局限性,教师难以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去体验和运用文化知识,所以选用了文章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来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感悟节日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力量,从而让学生对比和体会不同国度的个体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四、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活动设计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这是一个科学逻辑的过程(张祖忻,1992)。目前的形势是,高中教育注重跨文化的知识教育,但课堂中跨文化的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应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并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故对教师个体、文本材料、设计方案及实施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重视教师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意识
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之一的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文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是学生的关怀者,文化的理解者,本土知识的传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造者,行动的研究者(沈银珍,2006),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广泛阅读书籍、观看影视作品、思考文化评论、参与活动观察等,才能连续不间断地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如: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文化包(cultural capsules)、文化丛(cultural clusters)、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等。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关注各类生活经历,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内隐知识的差异(陈平文,2007)。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文化学习的主体,英语语言的学习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中心,但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得动摇,也不可替代。美国学者莫兰(2009)指出,教师是知认方式的示范者和教练,资料来源、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知认内容的判断者和启发者,知认原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学生知认自我的倾听者、目击者和合作学习者。
(二)重视文本的选择及其利用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改革的基本依据。所以利用教材,读“厚”教材,读“活”教材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人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教材中文化的科学分类体现了编写者培养学生的多种文化认知、情感情绪、以及一定的批判精神的宗旨,有效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是教师的明智选择,也是学生得以信服的材料,表4.2.1是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众多文化素材的部分列举。教材中不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通过语言的语法功能、交际功能等来了解其他文化,尤其是教材中的材料具有全面性、时代性、科学性、系列化等特征,更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思维。
(三)重视活动的设计及其实践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简单英语口语交际,指的是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感性的物质活动(陈平文,2007)。文化学习和实践包括涉及、感知、理解、领悟、批判、融入、内化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重视文化的输入和产出,一般可从以下三个阶段入手。
1. 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首先,每周限时(1小时为宜)借助于文化读本(带汉语翻译)、报刊杂志、电视报道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化和语言输入的训练。其次,课堂活动关注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常常包含物质产品、居所、机制和艺术形态等要素。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不乏文化产品的材料,如:英语国家的广告词(模块4)、乔丹的人物专访(模块4)、婚礼视频(模块6)、克隆的科技(模块5)、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模块10)、职业的规划(模块11)等等。
2.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实践活动是文化习得或者获得的一种生成,具有实践和推广的意义。利用学生好动、会模仿、好奇心等心理特性,教师在英语课中开展接近真实或模拟真实、宽泛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个体和群体的不同观念,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刻板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
文化实践通常包含四个要素:运作、行为、场景化活动、生平经历(鲁子问,2005)。让学生了解文化实践的要素和意义,教师不难操作。在英语课堂中组织英语文化实践活动,使文化课堂化才是便捷之举。如:关于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角色表演、节日派对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感受异域文化。
3. 形成文化价值观念
通过语言教学和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文化学习,而文化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个体形成独到而又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在生活交往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获取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批判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想象力、独特的判断能力等,促进学生养成对他人关心、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习惯,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效果
科学利用评价反馈信息,可以诊断学生整体存在的学习问题,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也可以诊断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反思,优化设计。教师可以设计有效的过程评价表4.4.1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重视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与运用。现代文化教学的目的是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简单英语口语交际,教学视角从单项的目的语文化转为母语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互动,教学方式从传授和记忆转为实践和体验,学生文化学习的效果评估可以检测文化教学目的生成结果。
五、结语
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贯通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课标(实验)》明确提出了坚持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其中之一是建立在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之上(教育部,2003:6),也是文化意识得体运用的保证,而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语言知识广泛但对跨文化教学突出不够的弊端,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有培养学生拥有文化素养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好教材、网络、报刊、电视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设计课堂教学,把语言教学融入文化,把文化渗透进语言,把文化认知和生成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深入到日常交际的点点滴滴,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陈平文. 英语教学新论 [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林娟娟. 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 鲁子问. 中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6] 鲁子问,王笃勤. 新编英语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莫兰(Moran. P. R.). 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 沈银珍. 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 王俊,何金莲. 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透视[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 严文华.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8.
[11] 张祖忻. 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The Activity Desig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Zhu Ling
Abstract: Based on a public class of English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intercultural teaching by means of the activity design. As it turns out, the teaching centering on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can arouse great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s an instructor, the teacher is supposed to prepare the materials conce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refully before class and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experiencing and using English i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teaching;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awarenes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