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支持:新浪教育[微博]频道。数据截至2月28日18时,参与人数:4408人。
新浪-新京报调查:你觉得英语课有用吗?
近日,改革后首次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2013年12月)公布成绩,引来考生纷纷吐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受众最广的基础课程之一,一直在改革和发展。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多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较低,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与此同时,学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以及四六级考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学英语该何去何从,成为人们深思的话题。
最令大学生失望的课程之一
“我并不是很喜欢上大学英语课,感觉讲的内容挺没劲的,很难吸引刚从高中英语苦海中脱离的学生,学了之后也感觉不到什么实际的用处。”
上了两年大学之后,杜峰才明白“高三是自己英语最好的时候”。
杜峰是北京某高校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当年高考[微博]他英语考了139分,在大一入学英语分班考试中,他的成绩也不错,被分到了快班。“我们的大学英语是必修课,总共16个学分,要上四个学期。所有学生都以院系为单位分为快、中、慢三个班级,我们院每个班大概有40人。”杜峰介绍,他们学校的大学英语课主要分为阅读、写作、听说、翻译四门课程,由两个老师讲授,听说课都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上大学英语课,感觉讲的内容挺没劲的,比如阅读课大部分时候就是在照本宣科似的念课文,解释单词,讲讲语法,很难吸引刚从高中英语苦海中脱离的学生,学了之后也感觉不到什么实际的用处,这些内容也不与四六级考试或者专业有很紧密的联系。”杜峰坦言,据他观察,有很多学生都不认真听讲,还有些人会逃课,老师有时候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所以,虽然上了两年大学英语课,用的都是中学的老底儿,我的英语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很多词汇、语法长期不用,有些都生疏了。”杜峰记得,大一下学期参加四级考试时,分数超过及格线(425分)近两百分,但大二上学期参加六级考试时,分数刚刚过线50多分,下学期又考了一次,分数反而下降了十来分。“我想我应该不是个案,现在好多人不都说高三参加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比大学都要高吗?”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什么效果,自身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也没有明显提高。近日新京报联合新浪教育所做的调查还显示,有52.5%的参与者认为“大学英语课没用”。
“的确,我们的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不满,大学英语已成为最令大学生失望的课程之一。很多人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更是对英语没有什么兴趣了。”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微博]外文学院教授蔡基刚在2008年曾对全国五个省市的6所大学进行过问卷调查,对象是在大学期间至少已经学习两个学期的学生。结果发现,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4.5%(其中有些下降的占37.7%),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54.5%。
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调查结果显示,“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应试色彩重,能力培养少”、“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是大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是什么让学生对大学英语颇有不满呢?有人曾对全国10余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对大学英语现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应试色彩重,能力培养少”、“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是大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我觉得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性不是很强。”北京科技大学[微博]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小陈解释,大学英语课既不以四六级考试为主要授课内容,又不像专业英语那样与专业联系紧密,学习起来难免会使学生“比较茫然”,也没有很多学习的动力。
其实,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中,就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也显示,在教学目标方面,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重要或较重要的教学目标。
虽然高校大学英语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应试化、传统化、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也给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障碍。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近十年的南京某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陈思表示,大学英语课程确实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同时她也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热情而担心。
“在高中,高考指挥棒在那儿,又有老师监督,学生们学习英语劲头足。而到了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也觉得专业课学得好最重要,英语能过四六级就可以了。”陈思说。
大学英语的十年教改
大学英语十年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3年起实施,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大学英语十年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倡导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回过头来看,改革的理念、方向是正确的,采取的举措也成效显著。”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微博]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守仁提到,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探索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王守仁介绍说,复旦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南京林业大学则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细分为三个部分,满足学生在应试、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的个性需求。
据了解,去年3月,上海市教委还发布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开展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根据试点方案,上海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过渡课程(基础英语)、核心课程(通用学术英语)和选修课程(专门学术英语,如金融、法律、工程、医学等)三类课程组成。这一方案一经发布,也引起了大学英语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据王守仁介绍,按照教学质量总体要求更高、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的设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一方面将明确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分类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根据教学指南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等,自主制定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微博]纲。
“大学英语教学要准确定位,即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为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为学生个性需求服务。”——王守仁
解放后
国内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俄语教学,因此高等院校的公共外语课统称为“高等俄文课”,公共英语几乎不开设。
1956年后
各大学逐渐开设公共英语课程。进入20世纪60年代,选修公共英语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1962年
上海交大[微博]外语教研室制定了一个针对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经高等工业学校外语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订,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1966年至1977年
高校外语教学处于停滞状态。
1979年
受教育部委托,清华[微博]、北大等几所院校联合制定起草了《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两个阶段。
1982年
当时的国家教委召开会议,决定修改《英语教学大纲》,并正式成立教学大纲修订组。大纲把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分为六个级别,一至四级为必修课程,五至六级为选修课程。“其中第四、六级结束时,应按本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1985年
国家教委将新一届公共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改名为大学外语教学编审委员会,“大学英语”叫法正式取代“公共英语”。
1987年
第一次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举行。
1999年
大纲修订组修订大纲,审定通过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该《大纲》提出文理科和理工科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教学安排。进一步强调语言基础教学,突出阅读能力培养,淡化语言交际能力。
2002年
教育部决定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于2004年正式批准《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试行稿)》,第一次用大纲形式突出听说能力培养,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求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2007年
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进行修订。同年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2014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
■对话
“综合英语”不能替代学术英语
●蔡基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新京报:在上海市教委的推动下,从去年秋季开始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开展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蔡基刚:目前国内高校坚持的还是普通英语(EGP),即打基础的、除了应对考试并没有具体目的的英语教学。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现,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专门用途英语(ESP),即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英语教学就变得非常紧迫了。
ESP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术英语(EAP),其目的是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提供语言支撑。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用英语来阅读本专业文献或进行学术交流,那是失败的,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
而且目前的大学英语主干课程“综合英语”不能替代学术英语。除了目的不一样,内容也不同。前者强调课文的趣味性和可思性,后者信息性较强、培养学生适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术英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项目过程中,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可以说成人大学商务英语,所有这些能力是21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术素养。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决定开展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新京报:上海高校的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你怎么看?
蔡基刚:我觉得有些人可能对“学术英语”有一些误解。国际上把EAP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等;后者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里的体裁意识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
学术英语和学术研究并没有直接关系,并非只是研究生或今后搞学术研究的人要学的英语。据我们了解,世界高校本科层面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无不都是学术英语,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
新京报:近期中小学[微博]领域的英语教育改革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争议,北京等地的高考也将减少英语科目的分数,你怎么看这些事件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影响?
蔡基刚:我个人不太认同北京等地的高考英语改革的方向。不是说减多少分的问题,大学是根据国家需求去培养人才的,中学也应该首先问问大学要什么人才。
很多专家都认为,学生词汇量至少要达到1万,才能阅读学术文章。民国时期,高中的词汇量要求就有8000个,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北大等很多高校基本都是全英语授课。现在我们高中要求的词汇量是3500个,要想让学生在大学达到1万的标准就有非常大的难度。这样的改革,可能会让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更重。
■专家观点
大学英语本质上是自主办学问题
●熊丙奇[微博],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
近年来虽然大学英语经过多次改革,但都没有触及本质,四六级考试作为行政主导的考试,依旧是很多大学进行英语教学的指挥棒。
大学英语改革应该取消行政主导的四六级考试,将四六级考试完全社会化,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而不是由学校组织,并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校英语教学成绩,甚至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只要行政主导的四六级考试存在,就摆脱不了为通过考试而学。
大学英语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大学自主办学、自主教育的问题,不同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设置课程,提出课程要求。如果大学能自主办学,那么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和专业结合起来,不同的专业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全校专业做出统一的要求。比如,有的专业要求将英语作为必修课,有的专业则不要求,全校可开出英语选修课,供不做必修要求的学生选修。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英语,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其实是将英语变为评价人才的一个指标,这导致学习英语的异化,也造成不少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花大量时间学英语,只为获得一个成绩或证书,结果并不能听说英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少用到英语。
只有把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英语,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不从事英语语言研究的学生来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掌握一门工具,因此应该结合专业、未来的职业规划学习英语。
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英语,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成人大学商务英语,其实是将英语变为评价人才的一个指标。——熊丙奇
■他山之石
中国香港
大学英语学分增加
香港各高校采取新课程(即把原来本科3年学制改为4年学制后的课程设置)后,大学英语学分都增加了。
香港大学[微博]:学生在第一学年必须修读GeneralUniversityEnglish,这门6个学分的课程着重学术英语的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学习6个学分的EAP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微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如EnglishforEngineeringStudents,BusinessCommunication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所需的英语技巧,训练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如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做报告、写论文等。在新课程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学分增加了一倍,达到12学分。
中国台湾
ESP迅速发展
台湾地区的大学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初与内地的大学一样,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通用英语,很难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或符合他们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从2005年起,台湾70所公立和私立大学在全岛掀起了一场全英语教学热,台湾的ESP迅速发展。
成功大学:ESP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EAP和以职场英文为主的EOP。前者包括全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课堂笔记撰写及讨论技巧、论文写作、研讨会发言等课程;后者则涵盖专业英文。ESP课程为大二必修课程和大三、大四的选修课。
日本
“用英语学习”
21世纪以来,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英语教学改革。他们提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
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一年级为GPA(GeneralAcademicPurposes)阶段,二至四年级为SAP(SpecificAcademicPurposes)。学生在其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择自己要做的课题,然后自己查找资料,做presentation。
欧洲
只学习专业英语
欧洲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是ESP教学。
英国巴斯大学规定,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如果在入学时未能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必须在头两个学期参加ESP与交际技能课程的学习。
在希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不再学习公共英语,而是学习专门用途英语,也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专业英语,比如经济学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
在德国,许多大学都推出了与全英语专业课程相结合的高级语言课程,即专业语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