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而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
为减轻学生压力而下发的双减政策,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开始普及到各个地区。该政策下对节假日、寒暑假为学生补课的相关行为做出了明确而严厉的要求限制。这一规定直接急坏了一部分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处在学龄前,考虑到孩子之后上学的压力,以及周六日放假期间不能补课等条件限制,这些家长选择赶紧为孩子报补课班。
在政策下需不需要为孩子报英语班?
虽说在学习阶段的孩子对学习知识的吸收较差,但还是有许多家长为了以后着想,为孩子报了补课班,报班的主要科目是英语。而英语并不是我国的母语,加上孩子自身能力吸收较慢,学起英语来更是费劲。为什么这部分家长那么执着于让孩子学好英语?因为在一些家长观念里英语是主科。
为了孩子上学后不落于旁人,家长在英语补课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针对部分家长提前学习英语或为孩子补课,笔者在此分析一下实际情况。首先,面对英语减分或变为副科的改革并未实行,英语依旧是考试中的主门学科,英语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几率。
其次,英语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如果教孩子学习英语的希望只寄托于学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自己的努力线下少儿英语培训哪家好,这对提高英语水平及成绩所起的作用只占一部分。鉴于以上笔者分析的这些原因,一些家长才会在孩子学龄阶段为其报英语补课班。家长们不想自己孩子因英语成绩拉分或者错失上高校的机会,甚至因英语改变人生轨迹。
家长们对此不能坐视不理,加之一些辅导培训机构的大肆宣传,他们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好时期,这个时期学习英语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关于家长为孩子报补课班的行为,教育部给出了一些建议。
教育部给出的建议很贴合现实
教育部给出的建议是学龄前进行补课是不契合实际的。为什么教育部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呢?首先,从儿童的接受能力来看,学龄阶段的儿童对英语的接受基础基本为零,再者,在这个阶段补课的儿童很多,容易对一些零基础的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会打击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信心,而补课孩子的数量也会导致相关教师在授课里面临精力分配不均,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其次,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能和补课机制力来说,虽说他们在一些方面的吸收和学习能力很强,但在补课班的教学方法就是让他们强记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所教出来的孩子对于英语的理解还是较弱,而且这种模式教学模式违背了英语授课的初衷。
再者,学前的儿童在环境适应方面的能力较弱,脱离家长爱护与监管之下的儿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其实是很难适应的。而这一段艰难的适应期,儿童要面对并不熟悉的同学,较为陌生的老师,不同以往的教学管理规则等等,这些都会使得儿童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效率并不高效。而度过这个适应期,孩子已经适应了,后期如果给孩子换一个环境,就会影响孩子之前学习的内容。
以上这些是教育部分析现实之后,所给予家长的建议,家长在这方面投入本身就比较大,再因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投入不断,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家长就在花所谓的冤枉钱,而孩子也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从而失去对英语的一些兴趣,这其实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及学生不愿看到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如将放在英语上的重点分散一些,去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需要为学龄儿童培养哪些能力?
英语是语言的一个分支,学习英语或者是学习我国的母语,中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而所谓的语言基础,则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就是培养孩子的语感。当孩子有了语感之后,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就会相对变得容易起来。
而学习语感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龄儿童有着较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当家长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时候,儿童的学习效率会变得更高。当然,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去多多关注,顺应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不能从外对儿童进行强制性的改变,而是要联系外在条件和儿童的内在条件来展开学习
再者,家长在为学生儿童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为学龄儿童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例如给孩子买一些发掘语言天赋或培养语感的素材线下少儿英语培训哪家好,因为学龄儿童在学习和吸收能力有着一定的天赋,但他们面对学科方面还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正确引导。
作为孩子的第一影响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在孩子心中树立榜样的方式,来达到正确影响孩子的目的,使得孩子也能从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提高孩子认知能力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多带孩子出去体验社会生活这样的方式来建立孩子与外界的联系。孩子的认知能力提高之后,对于他们认识和适应新环境有着较大的益处。
结语
总的来说,孩子能力的培养有诸多方面可以供家长实行,如上面提到的语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除这些以外,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当然除了培养学龄儿童的能力外,家长还要注重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外部和内部达到统一孩子或儿童的学习效率才能更高,自身分工也更为默契。但笔者希望,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习和培养的度,不要盲目的去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