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少儿英语 外教一对一进阶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外教一对一进阶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继2011年确定高校四大职能后,国家又将“国际交流合作”列为高校第五大职能。基于这一新的职能要求,不仅在高校行政部署上专门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国际化也成为中国高校发展和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土国际化理念的初衷是为了扭转传统国际化模式过分强调跨境人员流动而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网课英文,有效解决大多数学校外汇资源不足、大多数学生无法承担高昂留学费用的现实问题。同时,实践发现,在国内参加各类国际活动的学生的全球能力发展并不亚于参加留学项目的学生。因此,以地域为转移、以国际化教育为大众推介的本土国际化理念迅速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认可和接受,成为许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战略。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破解跨境交流不畅的困境,各高校各显神通,加大力度推进本土国际交流项目。借助时间快、成本低、网络化等优势,不仅化“危”为“机”,解决了实际困难,打开了国际交流的开放局面。这一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本土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从探索“什么是本土国际化”、“为什么要开展本土国际化”开始,到“如何开展本土国际化”。

中马地方国际交流项目组织驱动模式构建

组织是管理五大职能之一,就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在职责、责任、权利等方面维持动态的结构体系,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从而保证管理流程的顺畅和正常运转。因此,要保证地方国际交流项目的顺利运行,构建科学的组织结构极其重要。

带传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是指利用紧配在带轮上的传动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动力的机械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的特点。与其他传动方式相比,带传动属于外传动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带传动结构比较简单,主动轮与从动轮保持独立,关系比较松散。

借鉴这一原则,浙江外国语学院与马来西亚泰莱大学联合举办的“中马青年学术论坛”(以下简称“中马青年论坛”)构建了创新的国际交流项目组织模式外教儿童,以“带驱动”的方式实现国际交流的顺利推进,从而充分保障了学生交流的质量,充分呈现了国际交流的区域特色。

1. 主动轮:中方项目负责人——以教学与研究的理念操作交流项目

主动轮是皮带传动过程中的原始驱动轮,可用来控制主动轮的方向和转速。2022年,浙江外国语学院鼓励一线教师以项目主体身份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专业教师首次成为国际交流活动的项目负责人,承担国际交流活动的设计、申请和组织工作,将教研思维、课程建设经验融入到国际交流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助力打通国际交流活动与专业教学的通道,实现课堂联动、课程国际化发展。

1.项目主题:中马青年论坛选择“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主题,一方面对应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国际研究热点,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另一方面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覆盖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多元化沟通需求。此外,该主题也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学英语留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紧密契合,与学校发展相契合。

2.项目设计:项目负责人借鉴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交流成果为引领,遵循“两性一次”的金课标准外教学英语,将项目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按照“5212”结构进行设计。五个主题工作坊,涵盖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饮食文化和赛事旅游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些主题可以延伸到相关学生竞赛赛道,如浙江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会展创意策划大赛等;两个技能工作坊,“专业报告”和“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快速提升沟通能力;一场国际会议,本次交流项目将马来西亚泰莱大学暑期学校的同一主题暑期活动嵌入其中,学生首次参加总计30小时的国际学术会议,聆听2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享;两次小组汇报,各小组先向学长进行预汇报,学长根据自身的学习体会给出修改建议外教一对一进阶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各小组正式向专业老师汇报并接受点评。

从高层次来看,此次交流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在两周时间内了解马来西亚当前发展现状,并用英文做小组报告;从创新性来看,交流活动中的国际会议传递了学科前沿信息价格英语,交流活动节奏紧凑英语雅思,设置了多种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对中马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将思政教育融入国际交流之中;从挑战性来看外教一对一进阶,学生必须快速熟悉小组伙伴、适应全英语学习和马来口音,并全程参与专业交流。

3.项目考核:没有明确目标的交流容易流于形式。中马青年论坛首先以项目证书、国际会议证书作为明确的成就目标,通过个人出席、演讲、总结报告、小组报告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确定最终获得证书的学生名单;此外,项目对参与开闭幕式志愿工作(如视频制作、新闻写作、学生代表发言、嘉宾演讲翻译等)的学生给予加分商务英语培训,并根据最终表现给予报名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不同数额的学校奖学金,既体现了考核结构的层级性特征,又达到了提升学生国际素养的潜在效果。

2. 驱动轮:外籍专业教师——通过协议细节整合国际资源

从动轮与主动轮相比,缺少动力英语好不好,只能通过主动轮的力才能转动,转速也比主动轮慢。中马青年论坛由浙江外国语大学发起,马来西亚泰莱大学根据中方提出的要求进行对接,并按照协议完成交流活动。

1、师资:中马青年论坛提出了班级人数上限和对师资的基本要求,确保师生比例和教师专业方向满足交流需求。三位外籍专业教师均有丰富的留学生教学经验,教师的外籍身份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融入国际交流情境,始终出现在镜头前的方式最大程度营造国际交流场景氛围,尤其是统一的背景和截图合影,既能把控出席率,又能体现国际交流的仪式感。

2.语言:虽然我国也在努力通过开设双语甚至全英语课程来实现国际化的教学目标,但质量参差不齐。总之,课堂上很难做到100%的外语教学小孩英文,而国际交流项目总是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外语教学,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强迫”学生用外语交流。

3. 时长:一方面充分整合资源降低项目成本,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特点实现有效沟通。项目最终确定了“定制化+泛化”相结合的日程安排。定制化部分为针对中国学生的workshop和报告会,每次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保证师生的高质量交流。workshop和报告会分别安排在第一周和第二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吸收和准备;泛化部分以国际会议为主,会议面向全球受众英语学,不局限于中国学生,让学生以聆听的方式沉浸在国际学术氛围中。国际会议安排在workshop和报告会之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报告价格英文,来自全球各地学者的分享也为小组报告提供了参考模式。

3. 传动带:博士研究生出国-大四学生的润滑活动

传输带又称传送带,是传输带系统中的传输介质,媒介对于理清两校供需、衔接两校、助力国际交流快速运转至关重要。中马青年论坛从国外学校选拔优秀中国博士生参与项目运作(包括项目设计、协议起草、流程沟通与评审总结等),并为学生提供“学长”式陪伴式学习服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身份灵活:以“学长”的身份比“助教”更容易融入“00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长交流会更主动,讨论内容也不限于国际交流项目,比如如何申请海外硕士、出国留学是否安全、国外大学的教学管理如何等。“学长”的身份带给学生体验感和安全感,效果远胜于老师。

2. 他人视角指导:“学长”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信心、技能、方法、信息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帮助他们熟悉Zoom会议软件、提供留学信息、介绍查找国外文献的方法、推荐英文项目报告的标准格式、分享在国外参与项目或比赛的经验、快速掌握英文交流的技巧等。

3. 示范辅导:鉴于中国学生性格内向、经验不足汕头英语,大部分学生都不敢交流,因此采取两步汇报的方式,鼓励学生先向上级做初步汇报,再向专业老师做正式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又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此外,作为传输媒介,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帮助合作院校快速拉近距离、化解初识的陌生感、增加“破冰”话题,有效推动国际交流项目。

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教育交流将走向常态化。本土国际化无法取代跨境国际化,但将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理论与实践分析,为推动本土国际交流可持续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构建“带动”利益共同体(见图)。

1.主动轮:完善激励机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华文专业教师是组织模式的锚点外教一对一进阶外教多少钱,是项目顺利实施和成果产出的重要保障。首次运作的中马青年论坛充分利用华文教师的海外留学机会和国际职业发展势头,乘天时、地利、人和,一步步推进。但要保持倡议的驱动力,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华校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突破行政壁垒。

1、联合开展国际专项:以浙江外语学院为例,虽然有渠道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国际项目的申报,但项目仅提供学生资助,项目运行中的相关费用由教师自行承担。另外,国际交流合作指标仅下达学院,却没有与教学科研等同的教师绩效核算制度,计算方式较为模糊英语武汉,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除了进一步规范相关制度外漳州英语,还可以借鉴一些高校的做法,国际交流合作处可以联合教务处、科研处,在学校教研项目中增设“国际化研究”专项,打通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与教研项目之间的通道,采取“先建后立”的方式,对交流成果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形成良性主动轮动力循环。

2、打造校本国际交流课程:目前国际交流项目独立于教学活动之外,既增加了专业教师的时间投入,又未能与教师主业相衔接,让专业教师感到“不务正业”。国际交流处可联合二级学院组成教学团队,打造全校国际交流公共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理论部分以MOOC形式开展,将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编成课后研究案例学英语网课,实践部分精选国际交流项目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项目相结合,既有利于营造本校国际交流氛围,又可实现四课堂联动。

3、提供项目组织与运行保障:中马青年论坛汉语专业教师负责两校对接、项目设计、协议起草、付款催收、报名宣传、中介联系及学生奖学金发放等工作,独立完成外方(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博士生)、中方(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二级学院、财务处、学生)及中介三方沟通,分工过于繁重,因此行政部门应为专业带头人配备保障队伍,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与国外学校沟通、如何拓展两校国际交流空间上,做到人尽其才。

2. 从动轮:减少被动惯性,注入驱动活力

国际交流项目中的外籍专业教师由于参与时间较短(按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年度评核标准按0.5计算,相当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培训或参加国内会议的绩效),获益不大,而且可能因参与不流畅而缺乏积极性。提高组织模式的传递速度,需要降低驱动轮的惯性,化被动为主动,将其变为加速器,与主动轮形成合力。相比于主动轮,驱动轮更大,国际交流项目也以国外为主,它是交流成果好坏的关键。因此,要尽量弱化中国教师对学生参与交流项目的干扰,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国外的教育资源与文化。

1.项目前细化协议,明确权责:邀请外籍专业教师参与项目设计,寻求共同利益,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外教一对一进阶,最终以书面形式明确沟通内容与要求,减少因文化理解差异造成的低效或无效投入;协议中也可以明确写出项目为外籍教师提供的收益,如学生满意度反馈、项目培养中国学校颁发的国际讲师证书等,这些也与教师的教研职业发展挂钩。

2.项目过程中实时监督、主动反馈:项目过程中应建立监督机制,避免拍照、闲聊等沟通活动。活动前后可要求提供讲座PPT、活动方案、沟通评估表、沟通视频照片等沟通材料,既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和积累项目总结的材料英语学习,又能达到质量标准化的目的。项目结束后,中方应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和动态哪家好英文,对优秀的沟通内容或沟通人员及时反馈,传递积极的评价信息。

3.项目后动态联系,长期合作:中外专业教师应有长远的合作眼光,利用学生交换项目改善关系,结合两校发展需求设想深度合作方向,保持信息交流,随时配合。国际化相关指标早已是世界大学排名的重中之重,因此,无论是相应的学校国际化指标建设,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外方看好中国教育发展,双方都能找到双向合作的契机。

3. 传动带:建立导师团队,助力职业成长

志愿者学生或助教是传输带的主要人员来源,也是国际交流活动的助推者。以往国际交流项目中的此类人员多为中国高校高管,按照学校行政部门或项目负责人既定的要求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工作内容简单,经验单一。基于中马青年论坛项目的扎根经验,我们应重视对这一因素的赋能,以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双方选拔:与单一学校选拔志愿者或助教相比,双方选拔不仅增加了助教人数,减轻了双方学校教师的压力,方便服务学生,也为志愿者提供了频繁的交流机会。国外学校向全校所有奖学金生公布志愿者信息呼和浩特英语,让留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中国高校和年轻学生群体。中国学校可以选拔有国际交流经历的老生,或者创建国际交流俱乐部,将志愿者工作纳入俱乐部的日常工作中,丰富中国学生国际交流的渠道。

2. 滚动指导:建立志愿者指导机制,由老志愿者带动新志愿者,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形成传承。可以从往届学生中选拔“老”志愿者,鼓励他们结合以往的交流,制定先进的学习计划,如与两校师生合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加国际比赛等,延长国际交流项目的受益期。

3、成长体验:以助力成长、丰富体验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双方志愿者学生从项目前期开始全程跟进学英语,共同参与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宣传、招生等工作,变“听从执行”为“策划组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束后,两校将为志愿者提供双语书面志愿服务证书,认可志愿者的工作英语辅导班,也有助于志愿者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升学。

中马青年论坛是中国高校与马来西亚丰富的本土国际化资源的融合实践,将项目国内外参与者聚集起来共同研究的创新也印证了本土国际化项目成果延伸的可行性。将国际交流实践与理论反思相结合,借助机械传动的科学原理,从多个维度生动阐释项目的改革思路,理清国际交流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研究呼应了国内外相关学者提出的“教师国际素养在本土国际化中尤为关键”的观点资源外教,同时为今后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英国教育家彼得·斯科特曾说:“一切教育都将成为国际教育。”本土国际化是超越流动的国际化。因此,本土国际化的实践并非因全球新冠疫情而起,也不会因其结束而止步,相反,未来必然会继续与跨境国际化并存,成为高校国际交流的常态发展方向。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动力传输一样,也没有可以复制粘贴的国际交流模式。只要我们深刻领悟国际交流精神,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了解国内外国际交流资源,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我校发展的国际交流模式。 (作者李娜为浙江外国语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马来西亚泰莱大学访问学者;谢琪薇为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酒店、旅游与活动学院讲师、中马青年论坛项目外方讲师;林志琪为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酒店、旅游与活动学院博士生。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资助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root/wwwrot/www.jncmzs.com/129439.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wwwroot/wwwrot/www.jncmzs.com/wp-content/plugins/super-static-cache/super-static-cache.php on line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