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妮英评网 英语资讯 300年来教育的巨大变革

300年来教育的巨大变革

2019年,教育行业最为繁忙。

火力的焦点在于整个行业越来越“科技化”。

一端是门口的野蛮人。

一是暴发户的崛起。 VIPKID、英语流利说、松鼠AI、跟谁学等明星创业公司乘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概念的潮流,不断抢占头把交椅,扩大用户规模; 他们在资本层面也表现良好。 仅去年一年英语成人,就有51Talk、Thinkle、宝宝树、朴信教育等12家在线教育公司上市。

二是巨头跨界。 今年,BATW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月,百度发布四款AI+教育产品; 3月,阿里巴巴正式上线“钉钉未来校园”,服务全国中小学; 同月,网易教育事业部与网易有道合并并赴美IPO; 5月,整合腾讯不同业务群的教育业务的腾讯教育正式成立,为个人、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界面的各类服务。

三是人工智能的落地。 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见识等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在教育领域都有布局。

另一方面,扎根行业多年的教育领军人物也在加快行动。

新东方于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课网新概念英语,推出“N脑”联盟,推出语言学习“AI班主任”。

好未来连打三张科技牌:2017年成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 2018年,发布教育开放平台,打“to B”牌;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2019好未来教育智能大会”上,高举“重新定义科教”的大旗。

一切都宣告着同一个信号:教育领域正处于新技术变革的活跃期。

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吗? 不。

就在八年前,当比尔·盖茨和身患绝症的乔布斯私下会面时,两位行业领袖对于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仍然相当悲观。 他们都同意:计算机对学校的影响小得惊人——比媒体、医学和法律等社会其他领域小得多。

更耐人寻味的是,“教育难改”的局面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1717年,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君主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创造了“课堂”教学模式:

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课时、统一学龄制度、统一考试、统一校服、统一奖惩。

早上八点进入教室,按响下课铃,上课时双手背在背后,坐直,回答问题前举手。 老师就像一个上级。

300年后,这仍然是当前教育体系的主流形式; 传统的封闭式40分钟仍然是基本的教育单位。

事实上,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宝宝学英语,有远见的人们就不断尝试利用新技术来改革传统教育体系。 其中重要人物之一就是美国第42任总统、美国互联网热潮的领军者比尔·克林顿,他间接为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人带来了财富。

1993年将“信息高速公路”确定为国家战略后英语一年多少钱,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提出“教育技术计划”,目标是到2000年:美国的每个教室、每个图书馆都将拥有高速信息网络。互联网; 每个青少年8岁就可以读书,12岁就可以上网,18岁就可以上大学; 每个成年美国人都可以终身学习。

这拉开了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帷幕。

然而,教育行业的变革之路并不平坦。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教育家拉里·库班在《教师沙机:1920年以来技术的课堂运用》一书中真诚地表达了反思——任何新兴的教育工具都无法取代黑板和教科书的中心地位:

广播只是“空中教科书”在线英文,电视只是看得见的“广播”。 整个20世纪教育领域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对教育产生突破性的影响,包括计算机。

迄今为止,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各种技术对教育的改造经历了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三个阶段。

信息化起步阶段,进程坎坷,变化滞后于预期。 一切改革都流于形式,很难触及教育的本质。 如果你不了解教育,你就无法改变它。

正如拉里·库班(Larry Cuban)在书中谈到的那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技术嵌入的教育总体上是不成功的。 科技爱好者过于理想化科技的功效,最终导致“卖得太多,用得太少”和“高科技的学校,低科技的学习”。

庆幸的是,近年来,以在线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科技新趋势,终于让科技不再是教育的局外人,终于在各行业普遍遇冷的今年点燃了教育之火。

本文将主要从中国实践出发,分析过去三个阶段的“科技+教育”实践,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教育行业变革这么难?

2、为什么拐点终于到来了?

3、谁最有可能掌握300年来教育巨变的钥匙?

4、教育产业上下游如何在新生态中寻找机会?

1、顽固的教育

摆在所有想要利用技术变革教育的参与者面前的是一个世纪公共问题。

早在1978年,一个关于苹果的小故事就预示了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困难。

当时,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John Couch)向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学校赠送了两台新推出的Apple II电脑。 学校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们把电脑放在清洁室网站学英语,并告诉学生可以在课上和课后免费试用。 结果,年底评选“最受欢迎教室”时,保洁室以高票数当选。

第二年,高年级毕业生们集资向学校赠送了更多 Apple II 作为礼物。 清洁室没有地方容纳他们,所以学校决定只开设计算机课。 这门正式纳入学校体系的课程,瞬间被“威廉一世”: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统一考试,学生需要完成与计算机知识相关的填空题。 结果,就没人感兴趣了。

“创造力消失了,探索消失了英文在线,”库彻后来说。

这不仅是那些Apple II的命运,也是对教育技术探索的一句话:直到最新一波智能的出现,保守的教育屡屡挫败激进的技术。

我们可以快速回顾一下这段教育技术的历史。

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雄心勃勃的转型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1996年,克林顿政府提出“教育技术计划”,两年后制定了510亿美元的巨额教育信息化预算。 这激发了世界各地的类似投资,包括英国和新加坡。

在中国,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教育信息化”首次出现在文件中; 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要资助教育信息化。 教育经费比例不得低于8%——我国每年教育信息化投入已进入“千亿”时代。

这就是教育技术的第一个阶段:信息化。

其主要成果是为学校奠定了IT基础,提高了学校一些流程的效率:在美国,公立中小学的互联网连接率在2003年达到了100%; 在我国,截至2008年,基础教育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53.4%,高等学校校园网全部建成。

然而,现阶段的努力未能解决教育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提高教育效果。

2009年,即“教育技术计划”实施13年后,美国教育部对在该政策下成长的2.1万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他们的阅读、数学、科学能力与13岁时相比有显着差异。 与之前的平均水平没有显着差异。

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教育技术化”主要是提供工具、提高效率,却没有触及起源于18世纪初的现代教育的核心教学流程。

因此英文少儿,科技与教育融合的第一阶段效果平平。 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常州英语,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改善个体教育体验? 并考虑更广泛的教育公平?

2013年后,新一波移动互联网开始挑战教育领域。

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真正开始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不是“学校上线”,而是“学校在线”——教育由此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

“教育科技化”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在线。

2013年前后,国内出现了一批在线教育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关注。 他们瞄准了公众需求迫切的K12课外教育和职业教育市场。

代表包括专门拍照片搜索问题的原题库(2012年)、一对一在线视频平台VIPKID(2013年)和在线问答网站优问答网站(2013年)。

同期英文好不好,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市场:阿里巴巴推出在线视频课程和直播互动平台“淘宝同学”; 腾讯推出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 百度投资最多:2014年发布K12在线教育APP作业帮,先后投资传客网、沪江网校、万学教育、创新伙伴网、知客K网等在线教育项目。

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龙头也开始加大在线教育业务的投入。

前者先后推出直播教学平台酷学网、智能学习APP“有达”等产品。 后者于2008年成立的学而思网校,进行了多次课程升级,发布了在线直播互动课学而思在线。

2012年至2016年,在线教育一级市场融资事件从36起上升至近300起,2017年开始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在线教育的最新进展是,它终于有了“赚钱”的迹象。

据36氪今年7月初报道,“2019年‘K12网校’爆发,决战在线教育千亿市值”,今年夏天300年来教育的巨大变革,至少有四家在线教育公司已注册学生超过100万,在线续签率超过100万。 达到90%——已经与线下销售挂钩。 在线教育中长春英语,最好的财务模式是大班课,其毛利润可以达到50%-70%,规模经济明显。

然而,在线教育仍然没有解决教育的“困境”——教育效果与教育资源的辐射覆盖范围难以平衡:小班授课质量好,但覆盖人数少; 大班授课覆盖面广,但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爱有限,效果被批评淡化。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更好的个人体验? 如何无差别教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

如今,人工智能等正在驶入教育深水领域的新技术,让从业者看到了突破教育核心问题的可能性。

2、拐点已经到来了吗?

随着2016年人工智能热潮的首次亮相,教育信息化进入了第三个新阶段:智能化。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云计算、物联网、各种智能传感器、AR/VR交互等技术也被放在“科技宝库”上。

这一次,科技对教育的变革,不再只是把学校连上互联网,或者把学校搬到网上; 已开始渗透到备课、课内互动、课后评估、学习成果数据追踪与反馈等细节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由此,“科技+教育”的物理并列开始走向“科技x教育”的化学反应。

优点是化学反应公式多样,新的想法不断涌现,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AI教师、AI课堂、自适应学习等新概念不断涌现。

缺点是实践太多英语网络,结论太少; 业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

比如学英语在线厦门外教,关于技术与教育最基本的关系,有颠覆论、有限论、无力论:

松鼠AI创始人李浩阳认为,适应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不是改进。

沪江创始人兼CEO付才睿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彻底解放了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被视为“负担”的东西,可以用“效率”二字来概括。

学霸君创始人兼CEO张凯雷曾表示:一切“教育”最终都会回归教育本身,人工智能颠覆传统教育的机会微乎其微。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新强调引入技术的必要性,但重点仍然是教育。 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他表示:科技肯定会与教育结合,但教育的本质不是科技。

对于“AI课程”和“AI教育”的具体定义,业内也存在不同意见。

在单个环节加入AI元素,比如智能考核或者在直播中加入互动特效,算不算AI课? 还是应该在教学、学习、评价、测试、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更重、更难的改进,才算真正的人工智能课程?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行业已经到了需要明确未来方向、达成共识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从业者的大目标,也关系到教育行业能否成功。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可以发展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创新。 形式。

在上周刚刚举行的2019好未来教育智能大会上,好未来CTO、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岩总结了教育行业变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们仍在沿用19世纪的模式,向孩子们传授20世纪的知识,应对21世纪的挑战。”

3.了解车厢和发动机

人工智能先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Seymour Papert 的一句评论值得深思——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就像“200 年前的马车上挂着喷气发动机”。

这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比喻,说明了解决科技教育问题的一个思路:能打开局面的人学校英语,需要既懂车厢,又懂发动机,既懂教育,又懂技术。

这就是好未来敢于破局、连打三张大牌的底气。

在教育方面课程外教,好未来的积累不言而喻:

好未来从学习和思考开始的最初核心竞争力是教学效果。

直到现在,好未来创始人张邦新仍然将家长对教学问题的反馈转发给执行小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市教育公司的掌舵人还保留着16年前创业时的教师出身。

技术方面,在2017年AI高调部署之前,很少有人展示黑科技的美好前景。 其实有十几年的技术积累:

好未来正在前两轮信息化和在线教育改革实践中发力。

信息化阶段,2010年好未来开始在北京教室使用大屏显示设备; 所有登录和课程安排流程都是电子化的,所有课件都是数字化的。 这是当时教育信息化的常规操作; 它隐藏在水下,很容易被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好未来也在利用信息技术“标准化”教学过程。

“标准化”的尝试始于2009年英文哪好,出发点是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波动较大。

好未来为此开发了ICS(智能教学系统智课网新概念英语,现更名为ITS),并于2010年正式推出1.0版本。该系统可以积累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精心拆解教学分工,规范教学流程。 此后,每位老师都按照标准化体系授课,教学质量趋于稳定,在优质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因此,在2019好未来TI教育智慧大会上,好未来黄岩对教育信息化阶段的总结并不是主流运营中的IT、网络,而是“内容+教育”的分工:

“当‘教学’和‘教育’掌握在一个教师手中时,由于没有分工,整个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和生产要素(供给)很难显着提高。第一次,我们把教学分为‘教什么内容’和‘怎么教’拆开。”

在线阶段,好未来开发了自己的在线课程陪练外教,涵盖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涉及教学、学习、评估、测试、实践的全过程。 积累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维度丰富。

近年来,好未来推出线上线下协同的双师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触达更广范围,平衡人的效能和体验。

在两轮信息化和线上实践中,前者积累了行业知识,形成了标准化流程和分工; 后者积累了大量的行业和场景数据。

2017年后,好未来主攻的AI刚好可以克服过去的两种做法:

基于数据反馈,不断迭代教、学、评、测、练各个环节,不断带来更好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体验、更科学的评价、让资源更具普惠性,从而让“大”教学生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据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介绍,近三年来,好未来每年在智能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10亿元。 它目前拥有5000多名研发人员哪个好外教,并在硅谷设立了研发部门——这家公司越来越具有科技公司的色彩。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资已经在数据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培优线下双师课堂,智能批改使教师效率提升20%以上,累计节省时间超过5万小时; 在线大班直播课中,口语考核累计使用次数达3亿次。

在2019好未来教育智能大会上,好未来展示了这些持续投入的全部成果,试图在当今纷繁复杂的AI教育实践中发出最后的召唤:

“重新定义科学与教育”。

“重新定义”的核心就是好未来黄岩所说的:把课堂重新还给学生。

围绕以下几个要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领导者,课堂是主阵地。

第一个是数据智能驱动、更懂学生的“AI课堂”——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

今年WISROOM 2.0版本发布时,好未来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AI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数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从而打造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

WISROOM解决方案中,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等传感器实现多维度、富媒体的数据回传反馈。 AI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有机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与学生相匹配。 性能,实现个性化关注。

推出一年后,公立学校和私立机构的数百个教室已经使用了该计划。

二是教研云,帮助教师解决备课问题。

作为课堂流程的“上游”,优质教学资源的制作、采集、整理占用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教研云将好未来16年的教学、教研核心经验和资源数字化、交互化。 ,聪明的。 教师备课时可调用教研云资源; 教研云还可以根据教师备课主题智能推荐内容智课网新概念英语,让教师高效获得更好的讲解方法,高效准备案例、习题等讲课材料。

三是让传统教室实现智能化升级的AI终端:T-Box。

它是一个集成了WISROOM功能的软硬件一体化“盒子”。 内置适应教学场景需求的专属AI芯片,算力高达16TFLOPs。 它还嵌入了好业自研的算法模型重庆英语,可以替代过去使用的WISROOM。 高性能主机解决方案降低了实施AI课堂的成本,让传统教室更快、更轻松地转变为智慧教室,并普及到三四五线及县城等更广泛的区域。

然而,这并不是好未来“新科教”版图的全部。

4. 独自吃饭的时代已经结束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AI课程、教研云、T-Box等能力建设是“一颗颗打磨过的珍珠”,那么好未来“重新定义科教”的宏伟愿景,还需要“串成项链”才能实现。它的宏伟愿景。 “ 线。

这条线才是好未来上周发布的真正亮点——AI开放平台。

为什么要开放?

事实上,开放化、平台化是各行业领先企业在这一波智能化浪潮中的经典动作。 这与现阶段产业升级周期不同于以往历史周期的商业逻辑密切相关。

过去,产业升级往往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学英语平台,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光吃饭的时代已经结束。

正如“甲子光年”在2018甲子重力大会上提到的,一个产业的升级不仅需要横向发展通用底层基础能力打通数据,还需要纵向发展深入场景的终端交付能力,既横向发展和垂直方向。 需要大部队的炮兵支援和前线的精锐部队进行作战。 前者考验的是技术投入的决心,后者考验的是最终执行的灵活性十大英语,这是一个公司无法完成的。

行业龙头的地位和立场——多年的行业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投入的实力、行业生态的号召力——让他们最容易架起资本、资源、技术“四驾马车”。生态、运营。 担负起“技术民主化”的责任,担当新周期的“主干道”。

于是,各行业龙头纷纷“to B化”,战略上出现了趋同运动:

开放自我,赋能行业,从“单打独斗”到“济世济世”。

例如,在工业领域,鸿海集团(富士康)、三一重工、海尔等搭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其他制造企业; 而在金融领域,平安科技、京东数科等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纷纷转型为科技公司。

回到教育行业,我们现在渴望构建开放平台的美好未来,正在为行业各参与者构建更简单的“接入方式”:

对于懂技术但缺乏教育行业经验的新进入者来说——他们可以更轻松地给自己加上“教育”的属性;

对于缺乏技术但有师资和教室的教育培训机构、中小学来说,可以直接接入智能内容源,比如包含完整教学资源和AI能力的AI英语课、AI数学课。 包括一些AI技术支持的教学应用,比如智能作业批改、口语考核等。

对于深耕行业的教育内容开发者来说——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教研资源与WISROOM在AI课程工具平台上合作,打造更多学科的AI课程。

此外,好未来的AI开放平台还兼顾学术界——打造前沿技术源头,构建技术源头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绿色通道。 目前,好未来的合作伙伴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斯坦福大学等。

这个生态的概念虽然宏大,但一切背后的驱动力却有着简单的起源:

一次技术浪潮真正的普及,首先是技术能够以更加平民化的方式渗透到行业供给侧的各个环节; 生态系统的真正形成,是从让更多的从业者能够利用它来实现自身价值开始的。

只有头打开、中长尾参与,滚动的产业轮子才能真正开始运转。

回到威廉一世时代以来慢慢演变的教育领域广州学英语,当时教与学是分离和分裂的; 当技术被压垮和分层时; 当各行业人士深入交流与合作——教育与科技的联姻旅途中,我们终于可以发现,我们正在联姻,我们可以一起看同一个距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佳妮英评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admin